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

鄭杭生:當今社會學要做好三門功課

2014年05月09日07:0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為更好地推動我國社會學發展,真正把“理論自覺”落到學科建設和理論研究的實處,使我國成為世界社會學一個既繁榮又有活力的學術中心,社會學要做好三門功課:再評判、再認識、再提煉。這三個“再”代表了我國社會學必須面對的三種基本關系:中國社會學與西方社會學關系、今古關系、理實關系(理論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的關系)。

再評判

所謂再評判,就是中國社會學與西方社會學關系的再評判。社會學是作為西學的一種引入中國的,是來自西方的舶來品。在這個意義上,必須承認沒有西方社會學就沒有中國社會學。因此,必須學習西方社會學、弄懂西方社會學、借鑒西方社會學。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們又必須看到,西方社會科學是如何產生的?有西方學者說得好,在歐洲支配整個世界體系的歷史時刻,社會科學為回答歐洲的問題而興起,它在選題、推理,方法論和認識論上都反映這個熔爐的局限。這說明,西方社會學同樣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不可能是純粹普世的。因此,西方社會學不能代替中國社會學。我們必須跳出西方,不斷進行社會學中國化的努力。同時,由於在社會學的世界格局中,中國社會學和西方社會學長期處在一種“邊陲—中心”關系之中,我國社會學者容易形成一種“邊陲思維”,導致對國外理論照抄照搬、亦步亦趨,甚至拔高神化。

在社會學“中西關系”上落實“理論自覺”,既要借鑒西方,又要跳出西方,樹立主體意識,破除“邊陲思維”,用建設性的批判反思精神來看待西方社會學,看待一些被誤解的西方社會學觀點,提出我們自己的看法,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洋為中用。這就是所說的“再評判”。

這裡舉幾個例子。韋伯是中國社會學恢復重建后最先重點介紹和研究的西方社會學學者之一,他的觀點對中國社會學界影響很大。有必要對他進行再評價:既肯定和發掘他在方法論等根本觀點上對我們的啟示,也梳理他在各種涉及中國社會的具體觀點的真偽。現在就有學者指出,韋伯關於中國近代以前不存在城市現象的極端觀點、從宗教倫理分析資本主義產生的片面觀點等,都應該進行梳理。再如,米爾斯關於社會學的想象力的一些看法經常被誤解。有時人們記住了他對宏大理論的批評,卻忘記了他對宏觀理論的重視,這種理解本身就違背了社會學的想象力本身的含義。因為米爾斯將社會學的想象力稱為視角轉換的能力,這種轉換使社會學對社會與個人、宏觀與微觀日常的研究連為一體。

這裡有必要強調,對於經典作品應當一讀再讀。一部經典、一種理論應當放在歷史和學術發展的過程中去理解,在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方的比較中去理解,否則就會抽除其本身有血有肉的品格,成為不合理的僵死教條。對於“回歸經典”的提法,我們也應當在借鑒西方、跳出西方和理論自覺的框架中加以正確理解。

再認識

所謂再認識,就是今古關系的再認識。今古關系,首先是指當代中國社會學與歷代學術傳統特別是社會思想的關系﹔其次是指我們這一代社會學者與社會學先輩的關系。如果說,我們對西方社會學往往是評判過高的話,那麼,對我們自己的學術傳統、對我們先輩的貢獻則往往是認識不足。因此,不僅要對西方社會學進行再評判,而且要對我們的學術傳統進行再認識。這兩者構成理論自覺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

近來,有學者撰文對費孝通的一個原創性貢獻做了“再認識”,這就是費孝通對城鄉二元結構理論的原創性貢獻。在經濟學上,劉易斯1954年出版的《勞動力無限供給條件下的經濟發展》最先闡述了這一理論。而在社會學上,費孝通通過對中國社會的實地研究,形成了對城鄉二元結構的實際感知,並提升到理論層面給予系統的闡述。他1939年出版的《江村經濟》、1948年出版的《鄉土重建》、1948年出版的《鄉土中國》等都是這方面的代表性作品。通過這些著作,費孝通對中國社會結構的二元性認識不斷深入,從中提煉出了一套范式和框架,如鄉土社會與城市社會、鄉下人與城裡人、熟人社會與陌生人社會、禮治與法治、習慣與契約、安土重遷與分化流動等。他上述作品的發表都早於劉易斯的著作。對於費孝通這一原創性的學術貢獻,后輩學者有責任實事求是地予以確認。

嚴復根據荀子關於“群”的思想把社會學稱為“群學”,並根據歷代社會思想家關於治亂興衰的思想,把“群學”定義為研究社會治亂興衰原因、揭示社會何以達到治的方法或規律的學問,也是汲取了傳統的學術資源。這方面我們對嚴復的原創性貢獻研究不夠。先秦的社會思想特別是戰國時期思想,是一個巨大的學術寶庫,需要我們好好開發。基辛格在《論中國》一書中曾談到有兩段歷史對當代中國產生了最深遠的影響:一是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讓中國人相信混亂局勢的危害是巨大的。二是19世紀,中國從世界最富有的國家淪落到外國列強掠奪瓜分的境地。我們應在學術上重視這兩段歷史對我們學科的深遠影響。

可以說,如果沒有對中國豐富的傳統學術資源的再開發、再認識,有歷史厚重底蘊的中國社會學就不會真正建立起來,理論自覺也落不到實處。

相關閱讀:


張翼:社會學 在本土化中創新話語體系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凝聚社會共識

當前新歷史時期社會轉型的特點

梅黎明:如何建立重大決策社會穩定評估機制

鄭必堅:對“社會治理”的一點思考

高翔: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社會科學評價體系

下一頁
(責編:姜萍萍、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