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吳忠民:應當區分兩種類型的貧富差距

吳忠民

2014年03月19日08:49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應當區分兩種類型的貧富差距

同擁有保障底線及流動渠道的貧富差距相比,相對缺少底線保障和流動機會的貧富差距對於社會所產生的危害要更大

第一,加重整個社會浮躁不定的氛圍。底線保障和流動機會事關民眾最為基本的生存問題。中國民眾現在最為看重的就是穩定而富裕的生活,同時,中國正處在急劇變革的時期,大量社會成員的經濟位置和社會位置變化較快。社會一旦相對缺少底線保障和流動機會,對於大量相對落伍的社會成員來說就缺少了一個“兜底”的東西﹔而缺少流動機會又會使他們對未來前景不可預期,進而會增大他們人生的不確定性。而落伍者的境況還容易產生一種示范效應,使目前一些沒有落伍者唯恐一步趕不上,步步趕不上。凡此種種,容易造成整個社會的浮躁不定,容易引致大面積的社會焦慮。重要的是,大面積社會焦慮所帶來的直接后果,一是會大面積降低人們生活的滿意度。一個社會成員,不管其積累了多少財富,一旦為焦慮所困擾,其原本可能的生活滿意度必然會大幅度降低。二是對社會矛盾會起著一種推波助瀾的作用。人們一旦陷入一種焦慮的狀態,勢必會缺少理性的考慮,缺少一種行為的約束,容易使社會充斥著一定的戾氣,進而容易產生種種越軌行為。這一切,無疑會加重社會矛盾。

第二,減弱社會活力及創造力。一個社會,隻有為社會成員留有足夠的社會流動空間,即:社會成員既有廣闊的上行空間,也有平行選擇的廣闊空間,方能夠“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方能夠讓一個社會充滿活力和創造力。而相對缺少流動機會無疑會限制人們努力的空間,抑制人們創業的熱情。比如,一旦社會階層之間的固化現象趨於嚴重,那麼其結果有時是:貧困是貧困的原因,富裕是富裕的原因,貧富的具體狀況與自己努力的具體狀況之間的關聯度不大。這就意味著社會不是按照貢獻進行的原則分配,而是按照某種“先賦”性的原則進行分配。在這樣的情形下,難以充分激發人們的潛能和活力,遑論激發人們的創造力了。現在大學生擇業時,出現了自主創業空前冷清與考公務員空前狂熱這樣一種鮮明對比的情形,說明我們國家在鼓勵、拓展社會流動方面尚需要做很多事情。

第三,不利於社會的安全運行。缺少底線保障,意味著不少家庭對於社會風險缺乏必要的抵御能力,容易陷入某種困境,因而難以認同社會。而缺少有效的社會流動渠道,則意味著一些社會成員的上升流動空間以及平行流動空間受限,容易使一些社會成員失去希望,並進而容易形成某種積怨。凡此種種,均會對社會的安全運行產生程度不同的有害影響。比如,在19世紀,同歐洲不少國家相比,美國激烈的、對抗性的社會矛盾要相對少一些。之所以如此,原因之一是當時美國的社會流動渠道相對多一些,能夠減少一些積怨的積累。

如何才能有效地緩解過大的貧富差距,尤其是如何才能有效地應對相對缺少底線保障及流動機會的貧富差距所產生的負面效應?就此而言,需要做很多事情。其中,特別需要做好這樣兩件事情:一是大力改善民生。習近平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隻要基本民生問題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民眾的基本生存底線就會得以保障,貧富差距過大問題所產生的負面效應就會得以減小。二是增多社會成員的流動機會。為此,應當想方設法鼓勵民眾的自主創業,消除人們在流動過程中遇到的各種不平等的障礙,讓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有發展的空間和希望。正如習近平所說的那樣,要讓“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現階段社會矛盾問題研究”首席專家)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