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世界社會主義五百年》圖書連載

第六章 2、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道路

2014年02月17日15:44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黨的十二大召開前的短短4年,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古老神州生機勃勃。這就促使中國共產黨人進一步思考: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怎樣不斷推進?中國共產黨怎樣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

1982年9月,中國共產黨召開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鄧小平在大會開幕詞中明確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鄧小平的這個基本結論,鮮明回答了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事業要怎樣走,我們怎樣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的重大問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重大命題,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我們要建設的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別的什麼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不能丟﹔二是我們的社會主義要按照中國實際和國情來辦,要有中國特色,別國的經驗可以借鑒,但是決不能照抄照搬。“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個重大命題的提出,為把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凝聚在一起、同心同德進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樹立起了一面鮮明的旗幟。從此,這面旗幟成為引領我們開拓前進的偉大旗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此成為我們黨和國家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

黨的十二大后,改革開放全面推進,從農村改革到城市改革,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各方面體制的改革,從對內搞活到對外開放,從局部開放到全方位開放,廣袤的中華大地展開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

農村改革以穩定和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要任務,在鞏固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1982年到1984年,中央連續3年下發“一號文件”,有力推動了農村改革。政策對頭,人勤天助,主要農副產品產量大幅度增長,一舉改變了我國農產品供應長期短缺的被動局面。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成為農村改革的又一重大成果,也是我國億萬農民的偉大創造。1987年,全國鄉鎮企業從業人數達到8805萬人,產值達到4764億元,佔農村社會總產值的50. 4%,第一次超過農業總產值,農村經濟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農村改革的率先突破,堅定了人們改革的信心,為全面改革奠定了物質基礎、起到了示范作用。從1984年起,改革的重點轉向城市。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提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突破了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這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發展。此后,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國家對經濟的管理權限逐步下放,縮小了指令性計劃,擴大了指導性計劃。按照政企分開、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原則,國營企業實行各種形式的承包經營責任制,增強了自我改造和自我發展能力。在堅持公有制經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所有制結構出現了較大變化。1987年,非公有制成分在全國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幾乎為零,上升到5. 6%。

在改革不斷深入的同時,對外開放呈現出新的格局。經濟特區創建后,經過篳路藍縷的開拓進取,發展勢頭十分強勁,在吸引外資、引進技術、發展生產、擴大出口等方面取得顯著成就,為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積累了經驗。1984年5月,中央決定進一步開放從大連到北海的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2月,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廈漳泉三角地區被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1988年4月,海南省建立並成為經濟特區。從此,一個由經濟特區到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再到內地的多層次、有重點、點面結合的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建立起來。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謝磊)
相關專題
· 理論書庫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