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中國走到了一個歷史轉折關頭。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深刻總結歷史經驗教訓,提出要破除長期形成的僵化觀念,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走出一條建設社會主義的新道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順應人民的期待,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實現了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翻開了中國社會主義發展嶄新的一頁。30多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堅定不移、接力探索,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發展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將社會主義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
1976年10月,持續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終於結束,長期的陰霾被驅散,黨和人民歡欣鼓舞。但同時,許多人心中又存有疑慮和迷茫。中國向何處去?黨和人民向何處去?中國面臨重大歷史抉擇。
“文化大革命”給黨和人民以及社會主義事業帶來嚴重災難。社會主義民主法制遭到嚴重破壞,黨和政府的各級機構長期陷於癱瘓和不正常狀態,冤假錯案堆積如山,教育科技文化事業受到嚴重破壞,“文化斷層”、“科技斷層”和“人才斷層”十分突出。長期“左”的政策導致大量矛盾積累,城鄉經濟社會發展落后於時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亂久思治,窮則思變。廣大干部群眾強烈要求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徹底扭轉十年動亂造成的嚴重局勢,使黨和國家在危難中奮起。
此時的外部世界正在發生著巨大變化。從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初,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動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與中國周邊一些國家和地區普遍出現了一個經濟較快發展的時期。1955—1973年間,歐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增長率年平均為5%左右,日本則達到了10%。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也開始發生轉變,電子工業、宇航工業、新型材料工業、計算機工業、原子能工業等新興產業迅速發展,工業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無論是正在走出“滯脹”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進行改革調整的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還是快速發展的亞洲“四小龍”,都在實施加快發展戰略。這讓中國領導人和有識之士產生了強烈的危機感,感受到了巨大的發展壓力。
1978年10月鄧小平訪問日本,期間他參觀了日本的現代化大企業,並乘坐了新干線。坐在高速列車上,他感慨地說:就感覺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們現在正適合坐這樣的車。中國與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經濟科技方面的巨大差距,使中國黨和人民產生了奮起直追的緊迫感。
20世紀70年代以后,國際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蘇聯的經濟軍事實力與美國的差距日益縮小,美蘇兩極格局逐漸形成均勢﹔美蘇兩國大規模核擴軍給人類帶來了嚴重的現實威脅,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和長期“冷戰”的各國人民反對核戰爭、維護和平發展的呼聲更加強烈﹔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力量不斷壯大、國際地位明顯提高,成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重要力量。時移世易,形改勢變,要和平、求發展逐步成為世界潮流。對此,鄧小平以偉大戰略家的深邃眼光洞悉時局,他指出,世界大戰短期內打不起來,爭取一個較長時期的和平發展環境是可能的,我們必須抓住這個機遇!這一科學判斷,為我們黨實現工作重心轉移,實行改革開放,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相關專題 |
· 理論書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