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喻國明:傳播學何以成為熱門學科?

——兼談當前社會觀察與治理邏輯的創新視角

喻國明

2014年02月13日13:36   來源:解放日報

原標題:傳播學何以成為熱門學科?

二、互聯網邏輯的再認識:作為社會傳播基礎架構意義上“操作系統”。

一個社會的傳播架構由兩類因素構成:一是它的基礎架構﹔二是基於基礎架構的應用。一直以來,我們往往只是把互聯網及互聯網所創造的種種傳播形態(如網站、微博、微信、APP客戶端等)視為是傳統的社會傳播鏈條上的一種延伸和補充,這其實是我們基於傳統觀念的自信傲慢所導致的戰略操作上的一個嚴重誤區。隻要我們睜開眼睛看世界,我們就不能不承認,互聯網已經成為今天傳播領域的基礎性的底層設施,就像一台計算機的操作系統一樣,規定著你的運作邏輯、決定著你的價值評估、劃定著你的運營空間。你不依循它的規則和邏輯,你就會在這個日益由互聯網建構起來的新世界裡成為一個“過氣的”、畫地為牢、坐以待斃、沒有未來的“活化石”,你就無法真正地有效利用今天由互聯網所帶來的種種機會、便利和資源。我們今天大至社會政治、小到傳統媒體的運作所面臨的種種壓力、挫敗和困境大體上都來自於對於互聯網邏輯的懵懂無知。

那麼,互聯網的核心邏輯是什麼?我認為就是“互聯互通”。這看上去是一種同義重復的說法,其實是具有關鍵性的把握意義的。我們今天反過來看互聯網給我們帶來的種種變化,其實都是因為它的“互聯互通”所造成的。在傳統社會被閑置、被輕視、被忽略的“一盤散沙式”的各種資源和相關要素由於互聯網的“互聯互通”而被激活,成為種種現在和未來社會可以創建的新的價值、新的力量和新的社會結構,並由此帶來了一系列社會規則和運作方式的深刻改變。

互聯網進入我們生活的最初階段,是利用它的海量存儲、超級鏈接實現了對畫地為牢、各自為政的內容供應狀態的互聯互通,以新浪、搜狐、網易為代表的第一代綜合門戶構成了最初的“內容網絡”﹔緊接著,它以包含現實體驗又超越現實體驗的方式實現了某些內容服務與人的需要的極致化對接,如第二代功能型門戶——百度、騰訊和淘寶——所做到的那樣。目前我們所面對的微博和微信的社交媒體,則實現了人際網絡的互聯互通,使人和人的溝通和社會協同呈現出一種無遠弗屆、無所不至的巨大可能。這種巨大的可能性空間大於社會的意義就在於:原本散落在每個人身上的閑置的時間、閑置的智能與智識以及閑置的資源在全人際的范圍內得以最大限度地得到開發、調用和功能性配置,形成種種價值協同的社會形態。以維基百科、互動地圖的智識生產為代表的“眾包生產”就是這種資源配置、社會協同所創造價值的典型。

下一步的互聯互通就是物聯網。接下來的就是內容網、人際網和物聯網之間的互聯互通及基於這種連接的社會協同,其所創造的巨大的價值增量空間是難以想象的。由是觀之,如果我們不搭上互聯網這列通向未來的列車,我們還有多少自我盤整的空間呢?這是迄今為止正在發生的社會改變的基本邏輯和趨勢。如果我們的社會管理、社會政治、社會傳播不能構建在這種對於“長尾資源”重新認識和整合協同的基礎之上,我們就會讓自己處在“過氣”、尷尬和衰敗的境地。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