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第二章 價值觀

季明

2014年02月13日10:49   

一、價值觀的含義

在社會實踐和價值概念的基礎上,主體必然會形成一定的價值判斷和價值觀念。繼而,價值觀念在人們的實踐中進一步集中、抽象、升華,就會形成對於價值、價值關系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觀點,並外在表現為處理各種價值問題時所持有的比較穩定的立場、觀點和態度的總和,這就是價值觀。簡言之,價值觀是人們關於價值的根本觀點。

價值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人們在生活中不斷地追求和創造價值,同時也在不斷地認識和評價價值。在價值認識和實踐活動中,人們逐漸形成了關於各種價值的一些看法,並形成一定的價值觀。價值觀不是關於某一個別的、具體的事物具有什麼價值的看法,而是人們基於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對某類事物的價值以及普遍價值的根本看法,是人們所持有的關於如何區分好與壞、對與錯、符合與違背意願的總體觀念,是關於應該做什麼和不應該做什麼的基本見解。

作為一種觀念,價值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根本觀點,不僅追求某種客觀真理,而且總是試圖找到一種能夠賦予人的生活以目的的價值。它不僅要回答人與世界的實際關系是什麼的問題,而且要回答人與世界的關系應該怎麼樣的問題。前者屬於真理觀,后者屬於價值觀。世界觀包含並體現為自然觀、歷史觀、人生觀,其中又都包含真理觀和價值觀兩個方面的內容。

二、價值觀的形成

價值觀總是和特定的主體相聯系,是一定主體的價值觀。無論是個體的價值觀還是社會群體的價值觀,都不是先天固有的,也不是人們頭腦中主觀自生的,而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和活動中逐步形成的,是主體在實踐活動中,通過自我意識對社會存在、社會生活的創造性把握。

1.主體的需要和自我意識是價值觀形成的邏輯前提

價值觀的形成依賴於主客體的分化、自我意識的形成和對需要的把握。需要是價值關系形成的主體依據,自我意識是關於主體自身存在的意識。對需要的意識本身是自我意識的重要內容。主體基於意識到的需要對各種價值關系進行判斷、反思和整合才形成一定的價值觀。不同的主體,需要不同,自我意識不同,價值觀也不相同。人的需要和自我意識的多層次性,決定了價值觀的多層次性﹔人的需要和自我意識的社會歷史性,決定了價值觀的社會歷史性。價值觀是在需要的驅動下,在自我意識的引導下,在價值活動基礎上形成的。

2.物質生活和文化傳統是價值觀形成的社會條件

價值觀作為意識的重要內容,是人們的社會生活過程和條件在觀念上的反映,歸根到底是社會物質生活過程及其條件在觀念上的反映。社會生活,以及包含著價值觀的各種社會意識具有歷史的延續性和傳承性,在社會發展中積澱為一種文化傳統。這種文化傳統對於生活於其中的所有人來說是一種客觀的、無所不在的力量,成為影響與決定他們價值觀形成的社會條件。因此,每一特定時代人們的價值觀都來自他們所生活的社會,是一定社會的物質生活方式、政治法律制度、觀念文化傳統等因素潛移默化地濡染、熏陶和塑造的結果。事實上,任何社會都給其成員和群體提供了一套價值觀。一方面,社會通過法律手段、社會輿論和學校教育,有目的、有計劃地把某種價值觀灌輸給每個社會成員,不斷地培養、調整或矯正他們的價值觀,由此使個人的價值觀和社會的價值觀協調一致起來,維護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另一方面,社會也通過文化傳統,如風俗習慣、社會心理等形式,將其價值觀在潛移默化中傳遞給每個社會成員,促使他們的價值觀形成和發展。

3.主體的實踐活動是價值觀形成的現實根據

實踐活動是創造價值、實現價值的活動,人們也是在實踐活動中認識、評價和體驗價值的。一個人關於某類事物的價值判斷一旦被實踐所証實,他的價值體驗、價值情感就會得到強化,就會成為一種穩定的態度和看法。人們接受社會價值觀的過程,也是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加以選擇和內化的過程。在各種具體的實踐活動過程中,主體不斷形成對社會物質生活方式、政治法律制度以及文化傳統的理解和體會,基於自己的經驗選擇、接受和認同它們所包含的價值觀。沒有經過實踐活動的內化和吸收,社會所提供的價值觀僅僅是外在的規范,還不能成為主體自覺的價值意識。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理論書庫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