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初心不改,何其珍貴——從近現代百年滄桑看黨的發展壯大之源

何虎生

2014年02月07日14:16   來源:《人民論壇·學術前沿》

原標題:初心不改,何其珍貴——從近現代百年滄桑看黨的發展壯大之源

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為了實現國家獨立、民族解放以及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但都失敗了。隻有中國共產黨在短短28年時間裡,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實現了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建立了新中國。中國共產黨也從一個隻有幾十人的小黨成為領導世界上人口最多國家的執政黨。其中成敗根源,絕非僥幸二字所能解釋的。關於黨發展壯大的原因有各種說法,而黨的宗旨主張、政策綱領和自身建設的不斷明確、發展和完善無疑是最為重要的因素。

始終堅持並努力踐行黨的根本宗旨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的根本宗旨,是中國共產黨馬克思主義群眾觀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在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的實踐中,黨從唯物史觀出發,創造性地將馬克思主義中“為絕大多數人謀利”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下為公”的思想相結合,提出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的根本宗旨。

中國共產黨就是為人民服務而成立的,這一根本宗旨的內涵也有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1945年,在黨的七大開幕詞中,毛澤東首次使用了“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這一概念,並進一步提出黨應該“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全心全意地為中國人民服務”。在黨的七大政治報告中他又強調,“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明確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由中國共產黨的無產階級政黨性質決定的。黨不僅代表工人階級的利益,而且代表著中國人民和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也不會追求特殊利益。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表明,黨把人民群眾視為推動歷史前進的根本動力與黨的執政之基和力量之源。縱觀近現代中國歷史的發展,無論是社會物質財富還是精神文明財富,每一次社會的變革、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的變更,無一不是人民群眾奮斗的結果。歷史經驗表明,隻有依靠人民群眾的自覺參與,黨的事業才能獲得最后的勝利。因此,黨就必須密切聯系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在為人民服務前加上“全心全意”四個字,不僅進一步深化了“為人民服務”的內涵,而且明確了全黨應以何種姿態行走在為人民服務的道路上,指引著全黨以更加堅定的信仰、更加明確的態度努力踐行這一根本宗旨。

身體力行,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中國共產黨深入群眾,聯系實際,在革命實踐中牢記根本宗旨,不斷拓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新內涵,使之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品格和行為准則。

辛亥革命的成功,曾使共產黨人歡欣鼓舞,激勵他們繼續奮斗﹔革命的失敗,又使他們深感失望。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不僅昭示了勞工群眾的巨大力量,也宣告了社會主義作為一種社會制度的勝利。

從那時起,早期馬克思主義者不僅看到了勞動者的力量,也認識到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和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雖然他們的力量還不是很強大、人數很少、資源獲取能力也很弱,但他們始終站在維護人民利益的政治立場上。黨成立之初,就積極投身到實際的革命活動中去,組織工人運動,促成了中國工人運動高潮的到來﹔支持農民抗捐、抗糧、抗稅,掀起了農民運動的高潮﹔積極投身大革命的洪流,反抗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從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出發,促成了兩次國共合作,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捍衛了國家獨立和民族尊嚴。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提高他們的勞動熱情,增加農業生產﹔保障工人利益,建立合作社,發展對外貿易等,全心全意地解決人民群眾的衣食住行問題。隻要是關乎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都是中國共產黨工作的著力點。

在中央蘇區,黨與老百姓之間的關系更是比魚水還要親密。在當時的延安,沒有令人絕望的貧困現象,不存在鋪張粉飾和禮節俗套,也看不見炫耀虛飾的現象,百姓怡然自得,官員平易近人,他們的衣著和生活極其簡朴。人民是一個政黨得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因此,隻有融入人民、為人民著想,才能得民心、得天下、得發展。

不斷調整政策,實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如果說一個成功的政黨總會有一些精神產物令百姓銘記,那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是對中國共產黨最好的詮釋。在中國革命的不同歷史時期,黨有著不同的歷史任務,但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絲毫沒有改變。黨近百年來的一切努力奮斗和輝煌成就,就是它的歷史見証。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黨帶領人民群眾開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給予原本處於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以極大的物質利益。通過土地革命,黨在蘇區消滅了農村土地集中的現象,真正實現了“耕者有其田”。廣大無地、少地的農民因此擁有了土地等基本生產資料,得到了實實在在的物質利益。

抗日戰爭時期,黨順應形勢,提出了減租減息的政策。為了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黨實施保障地主合法的利益、引導他們參加抗日斗爭的政策。抗日戰爭勝利后,深受戰爭之苦的中國人民強烈渴望過上沒有硝煙、安定幸福的生活。為了避免內戰再起,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中國共產黨在抗戰結束前就提出建立聯合政府的主張,願意對國民黨政府作出最大的讓步和犧牲。

解放戰爭時期,黨努力消滅封建剝削,發展農業生產,使解放區的無地和少地農民都分到了土地,實現了“耕者有其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民的革命和生產積極性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為解放戰爭的迅速取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近現代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黨之所以能在眾多政治力量的角逐中成為最受人民群眾擁護和愛戴的黨,並取得最終勝利,正是因為它的路線、方針、政策及實際行動,始終代表和反映了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無數共產主義戰士用他們的鮮血、生命譜寫了一曲曲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壯歌。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人民論壇》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