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秦春華:教育絕不只是學校的事

2014年01月28日10:44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教育絕不只是學校的事

當前以高考為核心的教育方式存在很多弊端

這種教育模式正在使學生喪失寶貴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很多家長把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投入到提高學生的所謂“綜合素質”上,千方百計讓孩子上名校、學鋼琴、學畫畫、學滑冰、學擊劍,等等,卻忘記了最基本的,即讓孩子學會做人,知道守時、不說謊、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守規矩、不犯法等一些基本的道理。據說,李雙江之子在藝術和體育方面頗有天賦。4歲學鋼琴,8歲習書法,10歲加入中國少年冰球隊,在北京、美國就讀的都是當地優秀學校,多次在鋼琴、書法、冰球比賽中摘金奪銀。可就是這樣一個看上去在素質教育方面光彩奪目的“優秀學生”卻犯下了令人發指的罪行。這不能不讓我們深思:失去了做人,其他的一切還有什麼意義?當我們讓孩子在具體技能上學得越多的時候,可能意味著對他們的危害也越大。

不守規矩帶來的最嚴重的后果是不負責任。現在的學生責任意識越來越淡薄。他們不太懂得說一句話、做一件事都會產生后果,自己要對這個后果負責,也要對他人和社會負責。前一分鐘說過的話后一分鐘可以馬上不算,而且並不對此感到歉疚﹔答應好別人的事忘了,忘了就忘了,不會道歉,往往還認為不是自己的錯,錯的是別人﹔考試作弊受到處分,不知道改正錯誤,卻千方百計想逃避懲罰﹔做事全憑沖動,全然不顧及后果,一旦出了事,雙手一攤,由家長用錢去擺平吧。這樣的學生,即使成績再優秀,畢業后走上工作崗位,也可能會給社會帶來更大的危害。君不見,有多少名牌大學畢業的年輕干部,走上一定領導崗位以后就大肆貪污受賄,根源可能就在這裡。長期以來,學校裡的好學生都是被人管著長大的,受家長管,受老師管。長大以后,一旦權力不受約束,沒人管了的時候,就有可能開始胡作非為。看來,要想根治貪腐,還是要從教育著手,使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從小就知道,做人的底線在哪裡,哪些紅線堅決不能碰。

中國的教育呈現出一種很奇怪的雙重逆向效應。一種逆向效應體現在,小學生強調的是要為全人類服務﹔中學生強調的是要成為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到了大學,學生考慮的就是個人主義教育了,隻想著怎麼賺錢,畢業時能找一個收入高的好工作。另一種逆向效應體現在,從小學,甚至從幼兒園開始,家長就讓孩子學各種各樣的技能,有的甚至要學十幾種,千方百計把孩子培養成無所不能的天才,無論如何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中學階段拼命把孩子送到各種“輔導班”“培訓班”,為了提高成績不惜一切代價,除了高考要考的知識點,其他一概不學﹔到了大學,才發現一個人要想成功,除了學習成績、藝術才能之外,更重要的還是道德修養和做人。於是,這才開始“文明修身行動”,學會上廁所要沖水,不隨地吐痰、丟垃圾,不大聲喧嘩,不穿背心、拖鞋進入公共場所,不浪費糧食和水,用餐完畢自覺送還碗筷,學會說“謝謝”和“對不起”等等這些原本在幼兒園就應當養成的良好習慣,並且將其作為高校德育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這些看起來有悖於常理的現象,恰恰說明了當前基礎教育以高考為核心帶來的一系列弊端。

考試的目的是為了教育,考試本身不是目的

如果為了考試而教育,就徹底顛倒了二者的關系。考試的目的是為了教育,考試本身不是目的。教育之所以是百年大計,國之根本,最重要的原因在於教育為社會培養了合格的公民。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人,不僅僅能夠振興國家和民族,推動社會進步,同時,也提高了自身素質,促進了人的全面發展。多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就會少一個危害社會的人。如此,才能實現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國家的富強和文明以及個人的幸福和快樂。

對教育的重視不僅體現在政府對學校的投入上——盡管這一點極為重要。事實上,社會和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更為關鍵。在這一點上,我們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他們對孩子的教育投入了比資金更多的愛、耐心、時間和精力。比如,在德國,一個母親懷孕之后,她所服務的機構會保留她的工作崗位——如果她就業的話——直到孩子長到三歲,之后她仍然可以回原機構上班。這期間,她的薪水照發不誤,政府還會視情況不同給予相應的補貼,法律上對此也有嚴格的保障。這就使得德國的母親至少在三年之內能夠心無旁騖地照顧孩子,可以整天和孩子待在一起——如果她願意的話。但是在中國,一個母親的產假隻有九十八天,其中,產前休息十五天,產后休息八十三天——不到三個月。三個月后,母親就要恢復上班,隻能把孩子交給保姆或者父母。也就是說,在一個孩子一生成長最關鍵的頭三年中,他(她)的大部分時間不是和媽媽在一起的。這將對孩子的成長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再比如,德國的男人很少在晚上外出應酬,下班就回家,不是和孩子讀讀書,聽聽音樂,就是在一起玩。這就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始終能夠感受到父親和母親兩個人對他(她)的愛。但是在中國,很多父親下班之后都在外邊應酬。等到他喝得酩酊大醉回家之后,孩子早就睡了。等他早上出門上班的時候,孩子還沒有醒。也就是說,在一個孩子一生成長最關鍵的十幾年裡,他(她)要麼是和媽媽在一起,要麼是和老人在一起。他(她)基本上感受不到父親的愛和存在。這對男孩和女孩的成長都極為不利。而且越是這樣,父親就越感到歉疚,就越容易從金錢上對孩子進行補償,結果造成對孩子的溺愛,形成惡性循環。

對教育思考得越多,我就越意識到教育問題的復雜和艱巨。教育絕不僅僅是學校的事,政府、社會、家庭各有其責任。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和孩子的教育相比,其他任何所謂的事業可能都隻不過是些微不足道的瑣屑之事。對教育的重視不能隻停留在文件、號召和口號上,要有切切實實的資源投入——無論對於政府、社會、學校還是家庭,都是一樣。

(作者系北京大學考試研究中心主任)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