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體罰、虐待、性侵未成年人的案件時有發生,引發輿論強烈關注。1月20日,在中央綜治辦、共青團中央、中國法學會共同舉辦的“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法治保障”研討會上,與會者認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法治保障是一個多層次、多維度的系統工程,涉及立法、行政執法、司法等諸多方面,需要在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上有所突破,確立發展目標和前進方向。
現狀:未成年人保護還存在薄弱環節
“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需要國家、社會、家庭的共同努力,需要每一名公民的自覺行動,但歸根結底要靠法治來保障。”中國法學會會長王樂泉表示,目前,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法治保障還不夠健全,一些重點領域、薄弱環節問題十分突出。例如,農村留守兒童監護缺失,容易成為違法犯罪的對象;父母嚴重不履行監護職責或者虐待子女,行政和司法缺乏有效的發現和干預機制;校園內的體罰、虐待、性侵事件時有發生;向未成年人銷售煙酒屢禁不止;網絡不良信息誘發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等。這些問題的存在,有立法方面的原因,如一些法律沒有明確保護未成年人的義務主體和法律責任;也有法律實施方面的原因,特別是一些行政部門不能完全做到依法辦事。對此,要努力構建涉及未成年人的法治體系,在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各個法治環節共同推進。
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主任顧秀蓮表示,從當前情況看,未成年人教育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城鄉義務教育發展不夠均衡,學校法制教育重視不夠,家長在教育子女的觀念和方法上存在誤區,社會教育缺乏系統規劃等等。對此,要健全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推進家庭教育科學化是基礎,落實素質教育是關鍵,補齊社會教育短板是保証。
上海政法學院刑事司法學院院長姚建龍教授說,過去很多父母認為孩子不回家會變壞,現在卻發現孩子在家裡更容易變壞。因為虛擬世界對未成年人的心理和人格的影響甚至超越了某些家庭教育的影響,有必要將社區和虛擬空間納入未成年人保護體系的范疇。
針對一些地方青少年法制教育重形式不重實效的問題,司法部副部長張蘇軍提出,應當通過動漫、微電影、網絡視頻等傳播方式豐富教育手段,切實增強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
司法:設置重重“防火牆”
在未成年人保護上,各地公、檢、法、司主動回應社會關切,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胡雲騰說,1984年10月,上海市長寧區法院創建了中國大陸第一個少年法庭,開創了少年司法的先河。近年來,該院建立完善合適成年人參與訴訟制度、未成年人心理干預機制、未成年人安置培訓基地等,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中國法學會《民主與法制》雜志社總編輯劉桂明對安徽省池州市公安局創建的“平安校園”服務平台表示贊賞,目前池州市5所大中院校、79所中學、232所小學、171所幼兒園,以及公安、教育、食品藥品監督、城管等部門都接入了“平安校園”服務平台,做到了“沒有被邊緣的學校,沒有被忽視的隱患”。
最高人民檢察院公訴廳副廳長史衛忠表示,為避免出現“交叉感染”和“標簽效應”,同時給予外來涉罪未成年人平等的司法保護,2004年起,上海市檢察機關將辦案專業化與幫教社會化相結合,建立起一套多方參與的涉罪未成年人社會觀護體系,走在了全國前列。
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委會專職委員陳連福表示,目前,刑訴法規定的限制適用逮捕措施、社會調查、合適成年人到場、社區幫教等制度在執行中還有很多問題,需要相關部門達成共識,協調一致。建議建立多部門橫向聯系機制,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及時溝通意見,促進對涉罪未成年人教育、感化、挽救工作的全程化和有效性。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黃爾梅坦言,近期發生的南京母親餓死女童案件,廣州親生母親長達七八年虐待親生女兒致死等案件,說明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特別是監護監督方面,存在較為嚴重的缺失。為加強對處於困境的未成年人的權益保障,民政部與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擬於今年出台指導性意見,建立未成年人監護行政監督干預與司法裁判銜接工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