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鄉村治理機制
提升公共服務建設美麗鄉村
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擴大小城鎮對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有效覆蓋,統籌推進農村基層公共服務資源有效整合和設施共建共享,有條件的地方穩步推進農村社區化管理服務。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如何建設美麗鄉村值得研究。一些農村“垃圾靠風吹,污水靠蒸發”,生態環境、水電路氣等基礎設施非常糟糕。未來我國即使實現70%的城鎮化率,還有四五億人在農村。農村環境改善,政府要積極承擔責任,不能成為記憶中的故園。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說,通過美麗鄉村建設,建設農民美好生活的家園,讓留在農村的農民能夠享受更好的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逐步提高農村公共服務質量,從而實現城鄉居民在社會保障制度並軌,縮小城鄉公共服務差異。對此,一要讓人出得來,保障各種權利,土地、住房等財產要保護﹔二要進得來留得下,使農民能穩定就業,融入城市社會保障體系,享受均等公共服務。
從政策上來看,財政部推出了的一事一議獎補機制第一次直接將著眼點放在村級公益事業上,填補了長期以來我國公共財政對村級基礎設施投入的空白,健全了國家強農惠農政策體系。2008年到2013年,估算全國各級財政累計投入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2391億元,帶動村級公益事業建設總投入5000多億元。
“建設美麗鄉村,要加大投入力度,盤活資金存量,集中力量辦大事。”財政部副部長胡靜林表示,要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引導社會資金共同投入,形成“農民籌資籌勞、政府財政獎補、部門投入整合、集體經濟補充、社會捐贈贊助”的多元投入格局。(徐 科)
保留鄉土特色推動城鄉一體化
“城鄉一體化”並不是一個新鮮詞匯,隨著發展城市化邁入新的發展階段,鄉鎮發展的迫切性日益凸顯。“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而多地正在進行的地方兩會,參會的代表委員也是紛紛獻計獻策,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落地。
2000—2012年,我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的差距由10.5個百分點擴大到17.3個百分點,這種半城鎮化狀態嚴重影響了城鎮化的質量和進程,進而造成了一系列社會問題。針對這種現象,一號文件特別提出,積極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促進有能力在城鎮合法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
雖然是發展一體化,但並不代表一模一樣的完全復制。北京市副市長林克慶在北京兩會上提出,目前在收入、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等方面,城鄉之間還存在不小的差距。林克慶表示,農村還是首先要把農村做好,鄉土風味、農耕文化的風貌要保持,能看得見山、望得見水,“城鄉一體化不是城鄉一樣化。”他強調,城鄉一體化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目標是到2020年北京率先實現城鄉一體化。
當代城鄉發展規劃院院長付崇蘭認為,鄉村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也是未來解決數億人口生產、就業、生活和居住的重要空間。所以在推進城鎮化的同時,還要借助土地、戶籍等制度改革,通過合理的體制機制,在保護農民利益和耕地紅線基礎上,吸引人才和資金投入“三農”,協同建設美麗鄉村,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李木子)
發展高效農業
需進一步完善農業補貼政策
“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強化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包括:健全“三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完善農業補貼政策。
“要解決糧食安全問題必然要解決兩方面的問題,即發展高效農業、發展可持續農業。” 一位農業研究員認為,發展高效農業,首先要完善農業補貼。在繼續實行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政策基礎上,預計補貼品種將會擴展和補貼強度也會持續加強﹔其次,要推進發展現代化農業。農業的現代化包括:種業的現代化和農業機械化等。預計政策將持續引導種業人才、資源、技術向企業流動,做大做強一體化種子企業。此外,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農產品市場能有效的促進農產品公平交易和提高流通效率,發現農產品價值。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翟秀紅認為,我國農業補貼政策制度對穩定我國農業生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目前我國農業補貼制度荏苒存在一些問題,如農業補貼的法律法規保障尚不健全,實施效果欠佳,結構不合理。因此,應完善我國農業補貼制度,健全農業補貼的法律保障。應修改完善《農業法》,加大對農業補貼的發放力度,使農業投入比例與經濟的發展相適應,兼顧農業、工業與第三產業的和諧發展。並出台《農業補貼基本法》,對於農業補貼的相關原則、對象、程序、資金來源、法律責任等諸多方面要有明確法律條文。同時,還要出台具體的農業補貼條例,保証農業補貼政策能夠發揮作用,切實保障農民利益和農業發展。其次,應加大農業科研成果應用的補貼,並加強農業后備人才培養的補貼。(劉麗靚)
城鄉建設用地“三同” 農民將受益
“往年‘一號文件’的‘涉農’部分主要集中在農業科技、水利、城鄉統籌等局部問題的推進上,而2014 年一號文件提出要‘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和推進農業現代化’,改革的范圍之廣是歷年一號文件無法比擬的,這從側面體現出中央對於‘三農’問題強化改革的決心。”信達証券行業分析師康敬東如是表示。
他還認為,隨著土地經營體制改革的開展,國有土地相對於農村土地價值的溢價將會減小,農村土地將會逐漸的體現自有價值。
“中央一號文件”第四條指出,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業內普遍認為,“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實行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加快建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產權流轉和增值收益分配制度。”是改革力度最強的方面。
廣發証券研究員表示,引導和規范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在保障農民利益的同時增加工商業用地供給,間接增加住宅用地供給,同時增加農民財產收入,農民受益。
據了解,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是指村組織將集體建設用地租賃、轉讓給企業、個人使用。這些建設用地多數已經成為廠房、倉庫、商業市場等。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流轉就一直存在,不少地區存在以出讓、轉讓、出租和抵押等形式自發流轉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的隱性市場。
以北京市為例,耕地確權460萬畝,確權的土地類型有農用地、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其中,農用地流轉完成242萬畝,佔53%。據透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已在西紅門、東升等10個左右鄉鎮村試點。(夏 青)
“生態農業”將是未來發展方向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建立農業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包括:促進生態友好型農業發展,開展農業資源休養生息試點,加大生態保護建設力度。專家認為,傳統的化學農業已經逐漸顯現出其不可持續性,“生態農業”將是未來的發展方向,農業生產生態化對中國長期糧食戰略意義深遠。
“過去以增產為唯一目的糧食戰略下,盡管中國實現連續十余年的糧食增產,但這卻是以濫用農化產品、隨意排放廢物、過度開發農地等犧牲環境資源的手段為代價,不具備可持續性。”平安証券分析師趙小燕認為,農業生產生態化對中國長期糧食戰略意義深遠,2014年一號文提出建立農業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在政策的扶持下,與生態農業主題相關的農藥、化肥、節水灌溉、易降解農膜、循環型農業等領域將存在較大的投資機遇。
申銀萬國一位分析師同時認為,2013年,我國已實現糧食產量“十一連增”,但由於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糧食供給仍有待進一步提高。而另一方面,近年來因農業發展而導致的生態環境問題接踵而至:過度開墾、放牧導致土地沙化、草場退化﹔過量使用化肥、農藥,以及不規范的牲畜排泄物處理對土壤及河流造成污染,上述現象不僅對生態系統造成破壞,也成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隱患。推進農業生態建設,在遵循生態系統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利用科學技術,通過轉變生產方式,促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安全環保法治化,加快構建適應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發展要求的技術體系,以達到農業生產的高效和諧,實現環境建設,農業發展、社會效益的統一。
該分析師認為,需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生態補償機制,需提高農業生產和資源使用效率,降低對自然環境的污染,從微觀層面來說,應鼓勵循環經濟模式的生態農業。(劉麗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