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多視角下的社會人生——2013年報告文學創作述評

李炳銀

2014年01月20日10:11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多視角下的社會人生

檢點2013年的報告文學創作,感覺豐富而復雜。這一年,報告文學作家雖然也積極努力地用開放的視角面對社會生活的變化和矛盾,在豐富的對象選擇描述中觀察和思考,出現了不少好的作品,但是,在回望來路時,卻似乎沒有哪一篇(部)作品在社會上引發強烈反響,給人以很強的沖擊和記憶。人們常說:沒有英雄的時代是平淡的。其實,沒有非常出色的作品出現,也會使創作顯得平淡無奇。

回顧以往,知止行遠,正是為了尋求和開辟未來。因此,對2013年報告文學創作的回顧就自然顯得有些許意義和價值。

報告文學的突出特點,在於對當下社會的真實關注,對社會環境和自身感受的體會理解與書寫報告。和現實社會生活保持緊密聯系,應當是報告文學創作的姿態選擇。那些關注社會熱點事件,生動講述人物故事,致力於精神情感表達的作品,總會被人們看重和記憶。

2013年,中國的航母初始下水,開啟了中國軍事史的新篇章。在這個歡樂喜慶的當口,即將在航母上起降服役的殲-15戰斗機的研制生產總指揮羅陽卻突然倒在了試驗現場。人民和歷史,不會忘記每一個為國建功的人。很快,李春雷寫就了《我的中國夢》,真實報告了羅陽的感人事跡。作品中既有羅陽在試驗現場的情景再現,也有此前艱難研制過程的回顧,兩條線相互交叉、相互推進,以動人的細節表現內容。作品篇幅短小但內容豐富,張力強勁,對英雄的人生信仰、精神高標和堅韌無私的品性等都給予了精彩的表達。

同樣,在四川北川縣,當人們積極努力地應對自然災害時,副縣長蘭輝卻不幸因勞累、病痛,意外地犧牲在工作的路上。王國平的《一枚鋪路的石子》,也是非常及時地深入當地,做具體廣泛的採訪,然后對蘭輝短暫人生歲月中的許多細節進行了細膩生動的文學描述,突出了人物高尚無私、嚴於律己、勤勉工作的精神境界。在看似沒有高聲的敘述中,反映出了人物的品德性格和高貴的精神追求,筆觸常帶感情,在細小中顯示出人物的個性。“一枚鋪路的石子”,卻表現出大山一樣的氣勢和形象。

近似的作品還有李鳴生的《一位導彈專家的無名人生》、陳瑞儀的《家在敦煌》、黃傳會的《國家的兒子》、劉先琴的《玉米人》、紀紅建的《人民的記憶》等。它們都分別在對不同人物形象的描述報告中,見出高尚純粹的精神世界和堅毅智慧的創造行為,展示他們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煥發出的人生光彩。

社會生活的復雜,決定了生活存在的多面表現。不少報告文學在關注社會生活矛盾的同時,也提供了獨特的觀察和沉思。丁燕將自己置身於珠三角打工女孩群體當中,深入地體驗了她們的真實生活生存狀況,完成的《打工女孩》寫出了這些女工的信仰、訴求,還有失落的感受,寫出了她們精神情感難寄托、生活選擇常無奈的現實情形,讓人真實地看到了她們混沌的人生。悲憫的情懷和呼喚關注的努力,使作品有著一種建設、改變的渴望。何建明的《心聲》,是他在出版了描述江南一個農村幾十年間巨大變遷的《江邊中國》之后的短制。在有限的篇幅裡,作家通過對江南幾個經歷了改革成功,如今卻面臨嚴峻局面的人物的採訪,真實而准確地表達了對國家政策調整、經濟發展環境改變的期待。沒有大的鋪排,可在關注現實社會的焦點上有針刺般的疼痛力量,可謂點穴到位。

另外,董保存、丁一鶴的《放下屠刀能成佛?》對一個殺人犯試圖通過善行私下救贖靈魂的努力,高艷國、趙方新的《綠野新傳》對現階段農村土地流轉過程中復雜矛盾現象及利益糾結的深入觀察,蔣巍的《黑土地的夢》對東北農民夢想和追求的描述,賀小晴的《艱難重生路》對汶川大地震時喪子家庭再生育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的揭示,詠康的《中國殯葬報告》對人在生命結束之后種種奇異遭遇的敘述等,都在力求面對現實社會生活。

傅寧軍的《淬火青春》和蕭根勝的《青海長雲》也值得稱道。前者講述了大學生進入軍營后,不斷樹立信念、健康成長,使軍隊在知識化、現代化上明顯加強的故事,給人以激勵。后者回憶了自己30年前在鐵道兵部隊參與青藏鐵路建設的情景,真實地描述了當時人們在艱苦環境勇於奉獻拼搏的高尚情操和犧牲精神。現實的和歷史的軍營生活,對於青年都是有益的考驗,好男兒,志在四方。

優秀的報告文學,一定是在真實的對象觀察中有所發現,並伴有良好文學表達的作品。在2013年的報告文學創作中,王宏甲、劉建的《農民——中國一戶農民的百年歷史》表達個性出色。作品通過雷州半島上一戶農民百年來在德性的堅守培育和推進中,在坎坷曲折的土地耕種過程中,如何實現了德性收獲和生產事業的發展,生動地描述了農村的百年歷史。在如今這個注重物質獲取的社會氛圍下,這樣的作品給人以啟發。

這一年,一個不約而同的報告文學寫作現象引人關注,即圍繞水而推出了不少優秀作品。陳啟文用將近20年的時間,陸續對黃河、長江等七大流域進行了實地考察,他的《命脈——中國水利調查》通過對中國治水過程的梳理,探尋水對中國歷史文化的影響,從而有深度、有感受地對水的價值進行了激情而文學的報告。秦嶺的《在水一方》,關注國內很多偏僻山區或荒漠化嚴重地區缺水的情況,描述了人們在嚴重缺水時的艱難生活和悲慘命運,報告了在改水引水過程中人的精神付出。裔兆宏的《美麗中國樣本》,集中報告了南水北調引水過程中陝西、河南、江蘇、山東等地發揮無私奉獻、服務大局的精神,保証清水北流的感人故事。這幾部作品,都強烈地呼吁科學用水、護水、節水。作者們自覺的使命擔當和勇於在社會生活前沿困惑中出發行動的態度,值得肯定和贊揚。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