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站在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出發,對堅持黨的宗旨,緊緊依靠人民、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為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以習近平同志的重要論述為指引,貴州省結合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深入實踐“忠實務實實干興省、同心同苦同步小康”為總載體,以“六強六創”為總抓手,下大力氣在改善民生、聯系群眾、維護權益、轉變作風、引導群眾、完善制度六個方面勇於創新突破,切實做好群眾工作,下大決心打贏扶貧攻堅這場硬仗,為貴州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為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凝聚強大正能量。
牢牢把握群眾工作的本質要求:加強惠民生,創新實現群眾利益的舉措
習近平同志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這為我們指明了新形勢下做好群眾工作的本質要求。貧困和落后是貴州的主要矛盾,加快發展是貴州的根本任務,做好群眾工作歸根結底是要解決好民生問題,穩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斷為人民造福。
保障民生、維護好群眾利益是做好群眾工作的“總閥門”。我們堅持以推進民生領域的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努力解決群眾實際困難,多辦雪中送炭的事順民心,多干實實在在的事得民心,多解群眾憂心的事暖民心。緊緊扭住扶貧開發這個“第一民生工程”,把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作為主戰場,統籌推進扶貧生態移民工程、農村危房改造和保障房建設。把擴大就業作為最根本的民生,結合產業園區建設和城鎮化發展、培植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以產業帶動就業、以創業促進就業。把教育作為最長遠的民生,實施好教育“9+3”計劃,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標准化建設,深入開展“四在學校·幸福校園”活動,解決好基層師資問題、設施問題和人才問題。在農村扎實推進“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六項行動計劃,推動基礎設施向貧困地區延伸。在城市積極開展“新型社區·溫馨家園”建設,改善居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環境。實行民生財政、落實民生預算,大力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加快完善社會救助體系。辦好“十大民生工程”和民生實事,解決好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逐步縮小戶籍、收入、就業、教育、住房、醫療等方面的區域和城鄉差別,更好地滿足城鄉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需求,在改善民生方面實現創新突破。
牢牢把握群眾工作的前提環節:加強察民情,創新夯實聯系群眾的基礎
習近平同志指出,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做好基層工作,關鍵是要做到情況明。情況搞清楚了,才能把工作做到家、做到位。這就要求我們牢牢把握好新形勢下做好群眾工作的前提環節,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實反映群眾願望,真情關心群眾疾苦,努力把政治智慧的增長、執政本領的增強、領導藝術的提高深深扎根於為人民服務的創造性實踐之中。
切實推進工作重心下移,堅持在接地氣中察民情。領導干部隻有帶著感情去做群眾工作,在身體力行的實踐中體會群眾工作的真諦,才會贏得群眾的理解與支持。我們著力深化 “四幫四促”活動,選派3萬名干部,成隊建制駐村開展同步小康創建和精准扶貧工作,做到結對幫扶、產業扶持、教育培訓、農村危房改造、扶貧生態移民、基礎設施六個“到村到戶”。各級領導干部廣泛進村入戶,進車間、到田頭、訪學校,和工人、農民、教師等普通勞動者交朋友,察實情。堅持做到群眾信訪問題多的、工作推進有難度的、重大政策措施出台可能引發矛盾糾紛的、受嚴重自然災害影響的、邊遠偏僻貧困的地方“五必去”,貧困戶、村組干部、老黨員、致富能人、五保戶“五必訪”。運用好“書記省長—群眾直通交流台”以及網絡等平台收集民情民智,組織好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與群眾加強聯系,利用高校、社情民意研究機構等反映群眾意願,切實把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在聯系群眾方面實現創新突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