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保命錢”吃緊:新農合支出“超速”調查

2014年01月16日09:37   來源:半月談

原標題:“保命錢”吃緊:新農合支出“超速”調查

  吉林省是全國首批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試點省份,在新農合的宣傳動員、制度建設、資金募集、報銷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保障水平位列全國前列,農民切實得到了實惠。然而,半月談記者在該省部分縣市採訪時發現,新農合資金存在吃緊狀況,資金使用速度明顯快於往年,少數縣市到2013年10月份時,新農合資金使用率已達到100%。

  新農合政策優惠,激發農民需求

  記者在吉林省農安縣人民醫院看到,來到醫院大廳新農合窗口辦理報銷手續的群眾絡繹不絕。農安縣開安鎮劉家村81歲的村民王義,對新農合給他生活帶來的變化贊不絕口。因為腸粘連,他不久前在縣醫院做了手術,住了13天院,共花費11042.58元。通過新農合資金,他很快從窗口上領到了7316.1元的報銷款。

  “我是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兵,一個月家裡隻有1700多元的收入,老伴因腦血栓癱瘓在床。”王義說,“多虧新農合的報銷比例在不斷提升,我們這些農村老人才有了繼續生活下去的念想和希望,否則得了病,我們隻能在家裡自己扛。”

  記者從吉林省衛生計生委了解到,從2008年到2013年,全省新農合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由51.2%升高到75%,農村人口參合率由95.22%提高到99%以上。相對完善的新農合保障體系為農民帶來了實惠,讓農民告別了“小病忍、大病扛”的困難局面,以往農民受制於經濟能力而積壓的就醫需求被釋放出來。

  在哈拉海鎮中心衛生院,X光機、心電圖機、B超機、CT機等先進的醫療設備一應俱全,幾間住院病房也顯得干淨、整潔。這家衛生院原是農安縣人民醫院的分院,經過裝修后,該院改變了設備落后、環境老舊的面貌,接診能力也顯著增強。

  醫療需求的提升不僅得益於硬件條件的改善,新農合報銷帶來的實惠也把農民從小診所帶到了正規的衛生院裡。一位帶著孫女到劉家鎮衛生院就醫的村民,掐著指頭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她的孫女得了痢疾需要在門診打吊針,打針需要花24.5元,但通過新農合資金報銷隻需要自己掏10元左右,價格公道,衛生院就醫條件也有保障。這位村民表示:“生病硬扛的、去小診所的越來越少了。”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