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保命錢”吃緊:新農合支出“超速”調查

2014年01月16日09:37   來源:半月談

原標題:“保命錢”吃緊:新農合支出“超速”調查

  支出速度快,新農合資金吃緊

  農民看病需求的極大釋放,也使部分縣市新農合資金出現吃緊現象。吉林省集安市2013年前9個月支出新農合報銷資金,佔到全年資金總量的89.27%,而在往年,即便算上為農民進行大病二次補助支出的資金,才達到總資金的85%。

  吉林省衛生計生委基層衛生管理處衛生監察專員沈文生介紹,2013年1月至9月,吉林省新農合資金共支出32億,約佔全年籌資額的76%。到2013年底,吉林省新農合資金的使用佔到全年籌資額的100%。

  除了百姓看病需求增長,就診人數增長,醫療費用增長較快也導致新農合資金支出增加。近年來,全國范圍內醫療費用增長已遠遠高於物價上漲指數。盡管吉林省將新農合醫療費用增長控制在10%以下,但也遠高於當地物價上漲幅度。面對支出超速的新農合資金,一些鄉鎮衛生院的負責人表示擔心:“如果患者從我們這裡報不出去錢,那就麻煩了。”

  沈文生表示,雖然2013年新農合基金支出比例較高,但因歷年節余較大,已形成了一定的抗風險能力,所以支付應該不成問題,資金安全總體上有保障。即便冬閑時出現大量農民集中就醫,導致新農合資金入不敷出,他們依然可以用往年結余的資金解決資金缺口。“全省歷年來結余的新農合資金到2012年底是7億元,即使2013年全年支出超出一些,也不會存在透支風險。”

  另外,按照相關規定,吉林省每年還提取一定數額的新農合風險基金。按照2013年的籌資規模,風險基金總數應該在1.4億元左右。一旦有縣市入不敷出,省裡可用此救急。“不過,到現在為止,省裡還未收到任何縣市使用這部分資金的申請。”沈文生告訴記者。

  科學管控,減少新農合資金運行風險

  新農合是農民的保命錢。要管住,也要科學用好。沈文生表示,針對新農合資金壓力大的問題,吉林省在大部分縣市推進支付方式改革,採取總額預付、單病種定額付費等辦法,通過定點醫療機構自我約束嚴控醫療費用增長過快問題。還強化了對醫療機構的管理,實行協議抵押金制度和協議醫師制度,有些縣市還採取藥品最高限價制度。採取這些措施后,醫療費用增速放緩,患者就醫次均費用明顯降低。

  業內人士同時指出,加強新農合資金的使用監管,還需要從以下方面進行努力:

  科學確定新農合補償方案。報銷比例較高,雖然給患者帶來實惠,但也會帶來浪費。有專家研究認為,患者自付比例如果低於20%,會誘導消費。此外,由於新農合門診報銷比例低,住院報銷比例過高,有的農民主動要求“小病大治”。

  因為門診報銷封頂線隻有200元,所以農民看病傾向於被診斷為“慢性病”或者是“住院”。一旦被診斷為慢性疾病,新農合的報銷金額比例就會達到60%﹔如果住院金額超過500元以上,則會有最高85%的報銷比例。在一些鄉鎮衛生院出現了像城市裡一樣的挂床“假住院”現象。

  建立分級診療機制,引導患者合理選擇就醫機構。目前,農村患者越過縣鄉醫院直接到大城市的三甲醫院看病的現象不少。據了解,以單純性闌尾炎為例,在三甲醫院與縣醫院的醫療費用相差可達5到10倍。

  而對於省級、市級的定點醫療機構,縣一級的合管辦目前還沒有監管的權力,隻要參合人未經縣級醫療機構轉診就直接去省裡、市裡看病,縣級合管辦也要支付相應比例的報銷資金。農安縣新農合管理辦公室主任秦佔才介紹:“有10%的人出縣看病,就意味著得付出20%甚至30%的新農合資金。至於這部分農民是否有過度醫療的現象存在,縣級合管辦無從得知。”

  進一步提高統籌層次。沈文生表示,吉林部分縣市出現新農合資金吃緊現象,目前出現超支情況的幾個縣市,主要都是人口較少的吉林東部山區的縣市,資金盤子小,抗風險能力弱。隻有提高統籌層次,才能發揮大數法則。“水池子做大了,抗風險能力才會更強。”(記者 郎秋紅 姚友明 劉碩)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