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余欣榮: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形勢和任務

2014年01月14日10:58   

[摘 要] 現代農業就是用現代科技、現代裝備、現代經營管理、現代農民等先進生產要素武裝,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農業。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強調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創新發展、深化改革成為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主旋律,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加速成長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強大主力軍。

[關鍵詞] 現代農業﹔城鄉一體化﹔新型經營主體﹔經營方式

現代農業是一個內涵廣泛並且逐漸發展、不斷完善的概念。現代農業就是用現代科技、現代裝備、現代經營管理、現代農民等先進生產要素武裝,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農業。其顯著特征:一是以現代化基礎設施、現代化農機具等現代物質條件為重要保障的規模化農業。二是以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為主要動力的科技化農業。三是以產加銷、農工貿緊密銜接統一為特征的產業化農業。四是以多渠道、全方位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為支撐的社會化農業。五是從單一的生產功能向生產、生態、文化傳承、休閑觀光等多功能轉變為目標的多元化農業。隨著時代的前進、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現代農業的內涵和特征將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完善和提高。

進入新世紀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統籌城鄉工農的角度出發,提出了建設現代農業的重大任務。2004年以來,中央連續印發了10個1號文件,就如何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作出了一系列部署。2012年年初,國務院發布了《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提出了“十二五”時期現代農業建設的思路、目標和任務。

黨的十八大進一步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明確和發展了現代農業建設的目標與任務。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系統部署,從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機制等方面,提出了許多突破性的改革措施,必將進一步破除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制度制約,不斷增強現代農業發展活力。經過多年探索和不懈努力,我國現代農業建設邁出了堅實步伐、取得了巨大成就,對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建設的理論不斷深化,也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

一、我國現代農業建設面臨的機遇、挑戰及肩負的歷史使命

在我國這樣一個有著悠久傳統農耕文明的國家,改造傳統農業、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面臨的挑戰之嚴峻、使命之重大,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已經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國家所無法比擬的。

(一)從機遇看,有五個有利條件

一是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牽引作用更加有力。工業化快速發展為改造傳統農業提供了現代生產要素和管理手段,信息化加快發展為改造現代農業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城鎮化加速推進為進一步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創造了條件,也拉動了農產品需求不斷增長。到2012年,我國工業增加值已佔國內生產總值的40%左右,工業化已經進入中后期階段,為改造傳統農業提供更多現代要素的能力大大增強﹔城鎮化進程也不斷加快,2012年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城鎮化率達52.57%。

二是國家具備了支持現代農業建設的雄厚財力。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和財政實力不斷增強,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不斷加大。2012年,我國人均GDP達到6000美元,國家財政收入超過10萬億元,中央財政“三農”事業支出超過1萬億元,這些都為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創造了重要條件。

三是技術變革為現代農業建設提供了強大動力。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並不斷更新升級,物聯網、分子育種、先進農機具等在農業生產中廣泛應用,旱作節水、生態農業、綠色農業等理念和技術加快推廣普及,這些都為改造傳統農業、建設現代農業提供了堅強保障。

四是農村改革深入推進必將為現代農業建設注入新的活力。黨的十八大強調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強調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創新發展、深化改革再度成為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主旋律,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加速成長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強大主力軍。

五是全黨全社會更加重視現代農業建設。中央始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斷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體系,不斷加大支持和引導,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撐。全社會關注現代農業建設的氛圍更加濃厚,金融資本、工商資本和其他社會資本參與農業現代化進程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為現代農業建設開辟了新的支持途徑、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二)從挑戰看,面臨六個“日益繁重”

一是農產品供求關系由總量平衡向總量基本平衡、結構性短缺、長期偏緊轉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任務日益繁重。雖然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九連增”,2013年又是一個豐收年,夏糧、早稻分別比上年增產39億斤和15.7億斤。但近年來隨著人口總量增長、城鎮人口比例上升、消費水平升級以及農產品工業用途拓展,我國農產品總量需求的剛性增長態勢明顯,農產品供求關系呈現基本平衡、結構短缺的特征。2012年我國進口小麥370萬噸,稻谷和大米237萬噸、大豆5838萬噸、食糖375萬噸、棉花513萬噸。據有關測算,2020年我國糧食消費需求預計達到14400億斤左右,棉油糖、肉蛋奶消費需求均有不同程度增長。而綜合各方面實現基礎和條件,預計到2020年糧食總產可達到13000億斤左右,供需缺口約1400億斤。這還不包括調整農業結構,以及城市化建設對土地需求造成的產量減少。從品種結構看,未來糧食缺口主要在玉米和大豆,將分別達到400多億斤和7000多萬噸。此外,棉油糖以及生鮮乳都會有不同程度缺口。這說明未來我國糧食供求將長期處於緊平衡狀態,結構性短缺問題將更加突出。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進一步優化國內生產力布局,統籌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確保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任務更加艱巨。

二是資源約束日益趨緊,農業生態環境更加脆弱,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任務日益繁重。近年來,我國農業快速發展,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是建立在對土地等農業資源過度開發、超強利用基礎之上的。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深入推進,水土資源減少的趨勢不可逆轉。據有關測算,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耕地就會減少600萬畝,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任務十分艱巨。與此同時,農業生態環境污染日益嚴重,農業面源污染加劇態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目前,我國化肥畝均施用量是美國的4.3倍,利用率僅為40%,農藥污染耕地面積達1.4億畝﹔工業和城市對農業污染有增無減,鎘、汞、砷等重金屬不斷向水土滲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動農業發展方式由資源消耗、環境污染型向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轉變刻不容緩。

三是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低,防災減災能力弱,夯實現代農業物質基礎的任務日益繁重。農田還有2/3以上是中低產田,耕地還有50%以上屬於水資源緊缺的干旱、半干旱地區,1/3耕地易受洪水威脅,科技進步貢獻率低於發達國家20個百分點左右,科技成果轉化率隻有40%左右,農機化發展水平不高,水稻、玉米機械化收獲水平分別隻有30%和40%左右,棉油糖機械化瓶裝技術尚未突破﹔農業信息化應用水平低,農業物聯網、互聯網等先進技術的應用推廣還處於起步階段,對農業生產經營服務作用遠未發揮。與此同時,農業面臨的自然災害風險日益加劇,旱、澇等災害呈多發頻發重發態勢,據統計,每年因災損失糧食達600億斤以上。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夯實現代農業物質基礎,推動農業生產由“靠天吃飯”向提高物質技術裝備水平轉變的任務刻不容緩。

四是農業生產經營進入高投入、高成本階段,提高農業比較效益、促進農民增收的任務日益繁重。受生產資料、土地、勞動力等要素價格上漲影響,我國主要農產品生產的經濟成本越來越高。據統計,2003-2010年,化肥價格上漲81.6%,遠超同期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漲幅28.2%﹔人工和土地費用佔總成本的比重超過50%,而且物流成本普遍增加。但是,農產品價格並未隨著成本的增加而同步同幅上漲,農業比較效益偏低的問題日益突出。據測算,2011年小麥、水稻、玉米三種糧食每畝淨利潤分別僅為118元、371元和263元。千方百計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業比較效益,推動農業生產經營由高投入、低效益向獲得全社會平均利潤轉變任重道遠。

五是農業勞動力結構性不足問題突出,加快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構建新型經營體系的任務日益繁重。隨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規模向城鎮和非農產業轉移,農業勞動力供求結構進入總量過剩與結構性、區域性短缺並存新階段,關鍵農時缺人手、現代農業缺人才、新農村建設缺人力問題日顯普遍。許多地方留守農村的以婦女、兒童和中老年為主,農村務農勞動力的平均年齡已達50歲左右。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深入推進將推動青壯年勞動力進一步轉移,具有“戀農戀土情結”的老一代農民將逐步退出,新生代農民工不願務農、不會種地。加速培養新型經營主體和發展社會化服務事關長遠,任務艱巨。

六是農業投入總量不足、渠道分散,金融保險等重大制約瓶頸尚未突破,健全農業支持保護體系的任務日益繁重。農業投入總量依然不足。目前,我國農業生產“黃箱”支持總量約為農業總產值的2%,距17%的入世承諾尚有15個百分點的增長空間。農業金融保險服務仍未取得根本性突破,農業保險發展滯后,難以滿足農業發展要求,沒有現代金融保險大力支持,就不會有現代化的農業。加快農業投融資體制機制創新,盡快突破金融保險等重大瓶頸制約,推動農業支持保護由低水平、零散性向高效率、系統化轉變刻不容緩。

(三)從歷史責任看,肩負著三個重大使命

一是肩負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重大使命。要實現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翻的目標,2012-2020年間農民人均收入每年需增長7.2%左右﹔要實現到建國100周年,城鄉居民收入基本一致、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目標,2012-2050年間農民人均收入每年要比城鎮居民快3個百分點左右。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講,實現全面小康和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難點在農村,重點是農業,關鍵在農民。發展現代農業,既可以挖掘農業環節中蘊藏的巨大增收潛力,又可以支撐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持續較快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民生改善,縮小城鄉差距。現代農業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保障,也是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基本要求。

二是肩負著為工業化、城鎮化和信息化提供和拓展空間的重大使命。從要素貢獻看,農業不僅要為快速發展的工業化、城鎮化提供糧食、棉花等工業原料以及土地資源,而且還要繼續為工業化、信息化和城鎮化發展提供人力資源支撐。據統計,目前每年有300萬畝的耕地轉為建設用地,其中大部分是城市周邊的優質土地﹔每年有1000萬農業勞動力轉化為產業工人,“十二五”期間每年還將轉移800萬人。從市場貢獻看,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投資、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在減弱,擴大國內需求成為今后經濟增長的戰略基點,亟需農業現代化為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發展創造新的市場空間和增長點。三是肩負著維護穩定發展大局、保障國家戰略安全的重大使命。對國家而言,糧食是最重要的戰略物資。習近平總書記在2012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糧食“九連增”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定海神針”。在當今維系國家生存與安全的糧食、軍力、能源三大支柱中,糧食居於首位。為有效應對日趨復雜的國際形勢,我們必須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確保國家戰略安全。

(作者為:余欣榮,農業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行政管理改革》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