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推進我國現代農業建設的目標任務和政策取向
在總體思路上,要按照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的總體部署,科學把握“一二三四五”的指導思想。“一”是指把握一條主線,就是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二”是指圍繞兩個目標,就是以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促進農民持續較快增收為主要目標﹔“三”是指提高三個能力,就是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為主攻方向﹔“四”是指促進四個化,就是著力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准化、規模化、集約化﹔“五”是指強化五個支撐,就是著力強化政策、科技、設施裝備、人才和體制支撐。
在發展目標上,力爭到2015年,現代農業建設要取得明顯進展。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得到有效保障,農業結構更加合理,物質裝備水平明顯提高,科技支撐能力顯著增強,生產經營方式不斷優化,農業產業體系更趨完善,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顯著提高,東部沿海、大城市郊區和大型墾區等條件較好區域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到2020年,現代農業建設要取得突破性進展,基本形成技術裝備先進、組織方式優化、產業體系完善、供給保障有力、綜合效益明顯的新格局,主要農產品優勢區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
(一)在主要任務上,要努力促進“五大轉變”
一是促進農產品供給由注重數量安全向總量安全、結構安全、質量安全、營養安全和生態安全五個安全並重轉變,滿足日益增長的國內消費需求。長期以來,我國確保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總量安全,今后要在確保總量供給的基礎上,逐步推動向五個安全並重轉變。要穩定發展糧棉油糖、肉蛋奶、水產品生產,提高單產﹔要順應人民不斷增長的營養產品消費需求,優化品種結構,大力發展優質專用農產品,提高農產品品質﹔要加快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強化質量安全監管,進一步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要從滿足國內需求和緩解國內資源環境壓力出發,建立不同農產品分層分級安全目標,科學規劃國內生產發展優先序,統籌利用好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更好地利用國外資源和國際市場彌補國內產需缺口。
二是促進農業經營方式由兼業化的分散經營為主向專業化的適度規模經營轉變,著力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要堅持家庭經營在農業中的基礎性地位,推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共同發展的農業經營方式創新。鼓勵承包經營權在公開市場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從我國國情出發,土地規模經營發展速度要與當地二、三產業發展水平、農村勞動力轉移程度相適應。按照種地與外出打工機會成本大致相當測算,目前我國北方種糧專業戶的適度規模約為120畝,南方約為60畝。為此,一要加快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根據新型經營主體的不同特性,加強分類指導,不斷提升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自身實力和發展活力。二要鼓勵農村發展合作經濟,扶持發展規模化、專業化、現代化經營,著力構建市場和農民間的多形式載體,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三要大力發展社會化服務。一方面,增強農業公益性服務能力,在拓展服務領域、豐富服務內容、提高服務能力上下功夫,提升基層農技推廣、病虫害防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等公益性服務水平和質量,切實發揮主導性作用。另一方面,大力發展農業經營性服務,培育壯大專業服務公司、專業技術協會、農民經紀人、龍頭企業等各類社會化服務主體,鼓勵支持其參與良種示范、統防統治、沼氣維護、信息提供等農業生產性服務,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市場管理。
三是促進農業增長由依靠增加化肥、農藥等投入品向依靠科技和提高勞動者素質轉變,持續提高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和農業資源利用率。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在於科技創新。要立足我國人多地少水缺的基本國情和農情,全面增強科技創新、技術集成、轉化應用三大能力,加快建設科研、推廣、新型農民三大人才隊伍,統籌實施科技創新驅動、資源利用升級、布局再平衡、貿易互補和農業標准化“五大戰略”,切實把農業增長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同時,要堅持和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節約用地,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這條紅線。加大基本農田保護力度,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完善農業生態保護制度,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
四是促進農業生產由“靠天吃飯”向提高物質裝備水平轉變,努力夯實現代農業發展的物質基礎。完備的物質裝備條件是現代農業的基本特征。針對我國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的情況,重點是加強高標准農田建設,盡快啟動高標准農田建設規模,整合各方面建設資金,力爭到2020年新建8億畝高標准農田。改善養殖業生產條件,加速培育一大批現代化養殖場。加強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加快構建監測預警、應變防災、災后恢復等防災減災體系,形成穩定有保障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要加快農機化發展速度,優化農機裝備結構,全面落實農機具購置補貼各項管理制度和規定,盡快突破農機化發展各項薄弱環節,力爭盡快實現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
五是促進農業功能由單一的農產品生產為主向一、二、三產加速融合轉變,真正實現產加銷協調發展、生產生活生態有機結合。隨著農業發展形態的變化和市場化程度的加深,農業生產領域加快向產前、產后延伸,農業的分工分業進程加快,新的產業型態不斷涌現,現代農業已經發展成為一、二、三產業高度融合的產業體系。要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和農產品加工儲運業,實現產加銷一條龍和貿工農一體化,提高農民在產業鏈條中的收益分配比例,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享現代化成果。要發揮農業生態涵養功能,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綠色農業﹔要深入挖掘農業的觀光休閑、科學普及、文化傳承等多種功能,建設一批觀光農業、休閑農業、高科技農業、科普農業等園區,帶動農業功能拓展提升,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二)在政策取向上,要著力完善五大政策體系
一是健全完善農業補貼政策。要穩定農民直接補貼存量、調整增量,保持支農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擴增防災增產關鍵技術補助和種糧大戶等扶持資金,強化農業生產支持﹔建立農業資源生態修復專項,加大生態補償力度﹔加大農民培訓力度,啟動“百萬職業農民培訓計劃”,加速培養新型農業生產主體﹔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強化產糧大縣獎勵等獎補政策,劃定一批糧食生產功能區,長期穩定不變,大幅增加財政均衡性轉移支付,並繼續對每年增產貢獻較大的產糧大省、大縣,根據其糧食產量、商品量給予額外獎勵﹔建立農業“走出去”的資金支持渠道,統籌利用好國內國外兩種資源。
二是完善農業基本建設政策。在繼續實施好種子工程、養殖業良種工程、農產品質檢體系建設、動物防疫體系建設、農村沼氣工程、生豬奶牛肉牛肉羊標准化規模養殖、天然草原退牧還草等現有專項的同時,當前重點要建設高標准農田、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大力發展農機化。在標准農田建設上,要按照統籌規劃、分工協作、成片開發、整體推進的原則,多渠道籌集和整合資金,加大投入力度,大規模改造中低產田,建設旱澇保收高標准農田。在農業科技創新上,要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加快實施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工程,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加強農技推廣機構隊伍和基礎條件建設,推進現代種業實現重大突破。在農機化發展上,要充分利用農機購置補貼力度不斷加大的有利時機,加強重點領域、重點環節農機作業的推廣應用,加快水稻栽插收獲和玉米收獲機械化,率先實現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並積極推進經濟作物、園藝作物全程機械化。
三是完善農產品市場調控政策。要探索建立目標價格制度,研究將目前油料、棉花、食糖的臨時收儲政策調整為以目標價格補貼為主的調控政策,根據市場價格變化情況補貼農民,減少對市場干預。要完善糧食價格支持政策,在堅持糧食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的基礎上,可考慮由臨儲政策向最低收購價轉變,實行“兩價合一”,更加突出價格信號對農民種糧積極性的引導作用。要健全農產品價格風險管理工具,鼓勵農產品網上交易、電子拍賣、遠期、期貨等機制創新,為包括生產者在內的市場主體提供價格發現和風險管理工具。要探索建立調控目錄制度,對於未納入目錄的,完全由市場調節,對於納入目錄的,明確保供穩價目標和各級政府責任,建立相應的配套政策體系。要健全農產品貿易調控政策,靈活利用關稅配額、技術性措施,最大限度減輕進口沖擊。
四是創新農業金融保險政策。要積極推動農村金融機構創新,允許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發展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農村小型金融機構,有序發展小額貸款組織。改善農村金融服務,提高農村金融網點覆蓋率。拓寬金融抵押物范圍,積極探索農民以林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大中型農機具、訂單等作為貸款抵押物,慎重穩妥推進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擴大農業保險覆蓋范圍,適當提高保額標准、保費補貼比例和賠付率,鼓勵和支持地方開展區域性主導產業保險,加快建立農業大災風險分散機制。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向農業輸入現代生產要素和經營模式。鼓勵社會資本投向農村建設、興辦各類事業
五是完善農業改革配套政策。要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擴大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試點范圍,全面開展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証工作。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健全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制度。加快推動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征地補償辦法,合理確定補償標准,縮小征地范圍,規范征地程序,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深入推進農村改革試驗區和現代農業示范區工作,積極爭取配套政策。積極推動固定資產投資決策由復雜化向簡單化轉變、固定資產投資調控由行政化向杠杆化轉變,不斷創新農業固定資產投資管理方式。
(來源:行政管理改革)
相關專題 |
· 《行政管理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