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李希光:大數據時代的輿情研判和輿論引導

2014年01月14日08:50   來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三、大數據時代的輿情研判與輿論引導

習近平同志8.19講話是做好社會重大輿情准確研判的指導思想。習近平說,“各級黨委要負起政治責任和領導責任,加強對宣傳思想領域重大問題的分析研判和重大戰略性任務的統籌指導,不斷提高領導宣傳思想工作能力和水平。要樹立大宣傳的工作理念,動員各條戰線各個部門一起來做,把宣傳思想工作同各個領域的行政管理、行業管理、社會管理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因此,大數據時代的輿情研判的基礎必須是完整、准確和極速的信息抓取。准確的輿情報告需要純粹的事實、一手的材料,是不經過修飾、篡改的事實性信息。但是,今天的輿情是可以被各方利益集團的政治力量和經濟力量所操縱的,是主觀選擇的。完整的信息暴露的是赤裸的事實,這包括一手的文本、圖片、音頻、視頻等。目前,向中央各部門報送輿情的機構很多。各利益集團也都在試圖向中央呈送有利於自己政治議程的輿情報告,從內部影響高層。重大敏感事件發生后,一方面,某些網管用最快的速度封堵主觀上認定的“有害信息”﹔另一方面,某幾個有影響的輿情機構又依據某些利益集團的隱藏議程需要,選擇性地編撰所謂“輿情報告”,向上呈送,影響高層對形勢的研判。輿論的形成不是社會公眾理性討論的結果,而是網絡媒體建構的‘意見環境’的壓力作用於人們懼怕被群體孤立的心理,強制人們對所謂的‘優勢意見’採取趨同心理和行動”。多數網民屬於中下層社會,但網上的意見領袖和大V卻是一個特殊群體。網上大V不代表社會不同階層的全部民意,他們更多的是某既得利益集團的代言人,但他們以民意代表自居。一些利益集團精心扶植培育自己的網絡代言人,引導網民去思考哪些問題、怎麼去思考這些問題。結果,利益集團的代言人和輿論領袖對關鍵事件和問題的片面觀點,導致很多網民和群眾對事實真相的了解產生巨大的偏差。而這些片面、偏激觀點卻被包裝成了“主流民意”或所謂的“真實的輿情”。網絡媒體通過突出某些觀點、忽視某些觀點、給某些觀點貼上“主流”和“正確”的標簽、給某些觀點貼上“非主流”和“謬誤”的標簽來影響和制約輿論。有的政府官員為了維護個人的形象,在輿論面前,把被利益集團精心策劃的“網絡多數人的意見“當成全部事實,用網上突發的新聞炒作這種短時記憶埋葬了頭腦裡更為真實、更為全面、更有價值的長期記憶。

正確的大數據環境下的輿情搜集是:不留死角、360度全視角、分秒不停地抓取全部的赤裸裸的數據,用大數據消除新聞制造的短時記憶,恢復科學的、真實的長期記憶。

在獲取完整的全部數據的基礎上,正確的輿情研判包括6個要素:

1.What:發現了什麼敏感信息,這些敏感信息內容是什麼?嚴重程度如何?關系到哪些部門和個人?

2.Who: 誰在撰寫、發表、閱讀、轉載、評論、搜索這些敏感信息?

3.Where:在哪裡可以找到敏感的信息?搜索引擎、網站、博客、微博、微信、論壇……

4. How:這些信息將(已經)如何傳播?怎樣去正確引導它在互聯網上的影響?

5.When:你是不是可以第一時間得到這些敏感信息?

6.So what:這些信息傳播到社會上又怎樣?究竟有何嚴重的不良影響?值得我們或上級領導去花時間和人力去關注和干預嗎?不進行輿論干預和引導又會怎樣?

在大數據形勢下開展社會輿情收集、研判和預警工作在於以數據挖掘、分詞技術、語義分析、情感識別等技術為手段,建立高效靈敏的社會輿情軟件系統並安排配套的工作機制,及時辨別輿情風險並發出預警信號,科學研判輿情熱度、烈度、敏感度和擴散度,行之有效地干預應對。其中輿情研判的實現目標包括:

1、實現媒體報道、論壇貼文、博客文章、微博文章和新媒體互動討論的全面輿情抓取和數據實時更新,輿情監測無死角。

2、實現對文本數據、圖片數據、音頻數據和視頻數據的綜合處理,攻克目前輿情處理局限於文本報道的技術瓶頸,輿情監測全覆蓋。

3、實現對輿情數據的可視化展示,用圖表呈現輿情的時間走勢、地域分布、主題分布、文章排行、熱度聚集、熱詞發現等輿情分析結果,輔助決策。

4、實現對相關熱點話題的自動識別、智能聚類以及對傳播路徑的追溯、對議題漂移的捕捉和核心觀點的摘要。

5、實現對輿情背后核心人物、核心媒體、核心機構的智能發現,以及關系分析和意見陣營分析。

6、實現對負面突發敏感輿情的及時預警,做到早發現、早預警、早引導。

輿情系統的風險預警應建立在對社會輿情大數據進行充分的數據挖掘、分析和研判的基礎上,應用社會學、政治學、傳播學、管理學等交叉學科的理論、原則、規律和方法,通過互聯網和計算機軟件技術平台,堅持定量研判、科學決策、多重模擬、人機結合的原則,對輿情風險進行預測、預警和干預,並應用虛擬現實技術,將警源、警兆、警情實行模擬預測,對於重大突發事件提供有針對性的危機處理對策。根據中國科學院牛文元教授的“社會燃燒理論”,把各種各樣反社會主流的議論、見解和訴求作為“燃燒物質”的集合,隨著時間的演變,輿論“場”中開始呈現出等級分布,將會催生向一致意見靠攏的機會,這可以理解為社會“助燃劑”在起作用,最終引發輿論形成的是某個突發事件或輿論領袖的言論,這就是具有臨界閾值的“點火溫度”。

輿情風險預警機制能否科學、准確地實現危機預警,是整個輿情系統成功的關鍵。在大數據時代,預警子系統的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重點監測原則。網絡輿情的醞釀、發酵過程中,各方輿論領袖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因此,要敏銳識別和觀察各方輿論領袖﹔此外,既要對互聯網進行全面信息掃描,又要重點掃描重點網站,一方面避免漏報信息,另一方面大大地減輕服務器的負荷。

第二,可操作性原則。網絡輿情涉及多個變量,有些變量是難以進行量化測量的,因此預警指標應具有可操作性,並能夠客觀、准確地反映網絡輿情風險的本質。可操作性是輿情系統的必然要求, 輿情系統的研究不能隻停留在理論上,要論証預警指標體系能否符合實際需要, 指標的數量不宜過多, 層次不能過於復雜, 評估方法應該能夠實現自動化。

第三,人機結合原則。再智能的計算機軟件也難以匹敵經驗豐富的專家人腦。一方面,輿情分析、研判、預警屬於前沿探索技術,軟件的准確率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突發事件檢驗﹔另一方面,輿情隸屬於社會科學范疇,諸如社會心理、網絡情緒等純主觀輿情指標,很難分解為具體可量化指標。這些因素導致目前階段輿情系統必須輔以一定的專家人工服務,尤其是在輿情預警、研判方面,能夠提高輿情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總而言之,在輿情研判和輿論引導中,要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通過網絡數據搜集的爬虫技術,360度全視角獲取純粹的事實、一手的材料,即不經過修飾、篡改的全部的事實性數據,去做出准確的輿情研判,為黨和國家的科學決策服務。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朱書緣、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