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昆勵
(樊海英和她的“昆侖雪菊”在一起,茶葉是她的眾多項目之一,她把這款產品定位為中高端市場,銷售給高品位人群。 記者 李毅 攝)
(以茶待客。樊海英調侃說“樊記者”略通茶藝,出手不凡。 記者 李毅 攝)
“便宜五塊錢你買不”,12月24日晚,長沙五一廣場旁的地下通道裡,擺攤賣棗的青年“樊小棗”正與顧客討價還價。就在幾小時前,這位27歲的女青年還在酒會上和上市企業的老總聊年終財報,其實她是一名財經記者。
話題從幾十億的年報,切換到幾十元的棗子,“樊小棗”並不覺得這是輕鬆的轉變。
財經記者 “看得懂財務報表,談得了企業戰略,能和上市公司高管們聊得上又如何?”這位女記者說,“不代表你就會賣棗。”
正如這天晚上體驗擺攤,兩個小時裡隻有三個人停下來詢價。一位大媽搖搖頭,憑什麼賣這麼貴?“樊小棗”嘆口氣,真是“一分價錢一分貨”啊。
【販小棗的“樊小棗”】
賣棗的想法由來已久,“樊小棗”家鄉新疆的紅棗個大皮薄肉厚,遠近馳名。尤其是若羌灰棗被譽為中國最好的紅棗,從淘寶到菜市場,到處都有賣。
可很少有人知道,市面上幾十甚至上百元一斤的灰棗卻隻能讓新疆的棗農混口飯吃。 “以我阿姨家為例,棗販子上門收購,三四口人七八畝棗園的收成也就賣個四五萬元。”
身為財經記者,“樊小棗”明白這是因為銷售鏈條太長,環節太多所致。而特產銷售“販毒一般”的利潤,讓“樊小棗”既為老家的棗農不值,也看到了其中的商機。為什麼不搭建一條更短的銷售鏈,從棗園直通消費者,讓大家都獲益。
她索性在老家包下整座有機棗園的收成,將當年秋天才收的新鮮灰棗運來長沙想引領市場。“我調查過,長沙市面上賣得大多是陳年棗,口感和營養已變差。還有很多‘灰棗’就是普通大棗冒充的,黑心老板們在上面篩些灰土,告訴老百姓說這就是新疆灰棗。”
“這些棗上個月還在樹上挂著”,“樊小棗”強調,真正的灰棗是挂在樹上自然風干的,摘下來就是成品干棗,當年吃新棗是灰棗最大的特色。
說干就干,在老家的棗還沒成熟前,“樊小棗”就設計好了品牌和包裝,建好了網店,聯系好了物流,還把自己剛買的新房當起了倉儲中心。
“我姓樊,棗就叫‘樊小棗’吧”,品牌有了。從客戶定位到銷售渠道,“樊小棗”定位清晰:隻做中高端,口碑進行銷售。
跑了這麼多年財經報道,“樊小棗”認為,“這應該是一個很好的(銷售)故事。”
夢想宣言——人生有很多挑戰,賣棗也是人生修行之一,我希望能夠努力完成這次修行,完成創業夢想!
相關專題 |
· 中國夢·我的夢——全國百家網站尋找追夢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