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以人民為中心,文化建設再展新成效
浙江省委宣傳部副部長 唐中祥
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應體現在文化建設中。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對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做出了新部署,充分體現了黨中央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對文化建設規律的深刻把握,反映了全國各族人民對文化強國建設的新期盼新願景,為我們加快推進文化建設提供了新遵循。
在指導思想上強調人民導向,切實保障人民群眾文化權益。“為了誰、依靠誰”是文化建設的根本問題,決定著社會主義文化的性質和方向。《決定》旗幟鮮明地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我理解,這就要求我們在推進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過程中,必須把握好方向,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統一,必須正確處理好“兩種屬性”、“兩個效益”,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必須把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確保文化改革發展始終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
在文化管理上強調創新取向,不斷提高管理的科學性有效性。從浙江的實踐看,通過十年的努力,已基本完成文化體制改革階段性改革任務,培育打造了一批文化市場主體,“改革紅利”充分釋放,文化領域整體的面貌煥然一新。《決定》強調推動政府職能從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我理解,這就要求強化政府的政策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統籌好“放”和“管”的關系,做到簡政放權和加強監管相協調,實現科學管理、依法管理、有效管理。
在公共服務上強調惠民便民,加快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標准化。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實現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近年來,浙江深入實施重大文化惠民工程,讓群眾廣泛享有免費或優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決定》把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標准化、均等化作為下一步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主攻方向,強調推動文化惠民項目與群眾文化需求有效對接。這就要求我們推行“菜單式”公共文化服務,變“我給你接”為“你需我送”,真正把文化服務的選擇權和評價權交給群眾,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效能。
《決定》還強調要整合基層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學普及、體育健身等設施,建設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這方面,浙江從去年開始已做了探索,在全省一些人口集中,條件較好的中心村推進建設集思想道德、文體娛樂、知識技能普及於一體的農村文化綜合體——“文化禮堂”,實現了資源整合、共建共享,受到農村群眾廣泛歡迎。截至2013年11月底,全省已建成農村“文化禮堂”1646家。⑤
06 為人民謀幸福,社會建設回應新期待
重慶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陳勁
自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各地以民生問題為抓手,高度重視推進社會建設。例如,重慶市就提出了現階段辦好22件重點民生實事的舉措,取得了良好成效。當前,應在鞏固成果的前提下繼續推進教育實踐活動,認真踐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具體要求,切實回應好人民群眾的新期待。
加強社會建設,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與社會和諧穩定息息相關。十八大報告指出,必須從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強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指出,要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這是對人民群眾期盼改善民生的積極回應。
社會建設突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點。創新社會治理,必須著眼於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決定》提出“實現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突出了更高水平的民生保障和民生事業發展。如構建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健全社會保障財政投入制度﹔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從政策上積極扶持、鼓勵自主創業﹔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推進學前教育、特殊教育、繼續教育改革發展﹔統籌推進醫療衛生綜合改革,重點向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傾斜,鼓勵社會辦醫,積極向健全全民醫保體系邁進等等。
社會建設突出了公平正義的原則。目前社會建設的突出問題是沒有構建公平合理的社會利益關系,隻有通過深化社會體制改革,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才能激發社會健康發展的活力。全會把推進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作為推進社會事業改革創新的核心內容。通過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大力促進教育公平﹔通過健全促進就業創業體制,完善城鄉均等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通過改進收入分配制度,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通過改革社會保障制度,提升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能力﹔通過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提升產品供給水平,健全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社會建設突出了社會治理的創新。《決定》中使用“社會治理”替代了以往“社會管理”的提法,使社會治理體制創新得到拓展,有助於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合力。在社會治理方式上,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建立多元化的治理格局,激發社會組織活力,促進社會共同參與和承擔公共服務﹔創新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體制,建立健全解決群眾合理訴求、矛盾調處、權益保障的有關機制﹔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尤其是加強對近年來群眾反映強烈的食品藥品安全問題的防范和管理,建立最嚴格的覆蓋全過程的監管制度。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