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年終盤點:2013十大文化亮點回眸

2013年12月19日08:15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2013十大文化亮點回眸

  梅花獎獲得者沈豐英與俞久林演出昆曲《牡丹亭》。

  編者按

  實現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的“中國夢”,文化的復興是民族復興的題中應有之義。2013年,在全民筑夢圓夢的征程中,我們收獲了豐碩的文化果實。節儉辦晚會,為文藝界吹來一股清新之風,讓文藝回歸理性﹔電影票房首次突破200億,電影產業風生水起,國產電影全面佔優﹔漢字聽寫節目撥動觀眾心弦,引領文化類節目強勢回歸﹔第七次青創會,改變文學版圖,標志青年創作群體崛起﹔絲綢之路啟動跨國申遺,珠算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歲末年終,讓我們一起細品這一年的文化果實。

  1、力戒奢華,提倡節儉辦晚會

  今年8月,中宣部、財政部、文化部、審計署、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聯合發出通知,要求制止豪華鋪張、提倡節儉辦晚會。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各種晚會和節慶活動存在一味追求大場面、大舞美、大制作,奢華浪費、競相攀比等不良現象,動輒花費幾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這樣的“大手筆”,既不是文化繁榮的標志,也不是拉動內需的正道,更不是群眾想要的文化生活。

  提倡節儉辦晚會和節慶演出,是落實中央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的重要舉措,也是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整治“四風”的重要抓手。通知要求各地黨委政府不得使用財政資金舉辦營業性文藝晚會,不得使用財政資金高價請演藝人員,不得使用國有企業資金高價捧“明星”“大腕”,不得利用行政權力向下級事業單位、企業以及個人攤派所需經費等等。節儉辦晚會,朴而不拙、簡而不陋,不僅不會影響節目的精彩性和內涵的豐富性,反而會以一種本真和朴素彰顯藝術本身的力量,成為對文化價值導向和審美取向進行反思的起點。(本報記者 殷燕召)

  2、首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

  11月6日,文化部、財政部在上海召開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項目)創建工作會議,會議宣布了首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項目)名單。江蘇省蘇州市等31個城市成為我國首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這標志著以文化惠民為核心的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邁入一個新的階段。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項目)創建工作,是文化部、財政部在“十二五”期間共同開展的一項重大文化惠民項目,旨在推動各地研究和解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可持續發展的長效保障機制,為同類地區提供借鑒和示范,為國家制定相關政策提供科學依據和實踐經驗。創建工作自2011年開始,每兩年一個周期,計劃開展三批示范區創建。

  今年9月,第一批31個創建示范區、45個創建示范項目通過評審驗收。在第一批示范區(項目)兩年的創建周期內,各地在設施建設、體制機制改革等方面重點推進。據估算,中央財政3.05億元示范區創建補助資金撬動了地方財政資金投入超過150億元。這些措施推動當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使人民群眾真正享受到了創建示范區帶來的文化惠民成果。 (本報記者 韓業庭)

  3、電影市場票房超過200億元

  截至12月8日,2013年全國電影票房已突破200億元大關,達200.32億元,同比增長34.63%,觀影人次超5.73億。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到2003年之前,中國電影票房一直在10億元左右徘徊,最低谷的1999年,總票房僅8.1億元。黨的十六大召開以來,電影業進入了產業化改革的新階段。一系列促進電影產業化發展的政策法規的頒布,激活了整個電影產業,2010年總票房達到了101億元。而將這個數字翻倍,僅用了不到3年時間。

  總票房能突破200億元,業內專家分析原因有四點:影院數量和銀幕數量增長﹔制片能力增強、創作水平整體提升﹔進口片擴大了引進數量以及媒體對電影消費的推波助瀾。據統計,2005年,中國僅有銀幕2600多塊,約為美國的1/15(約40000塊)。隨后,中國銀幕保持緩慢增長,一直到2010年才由於超級巨制《阿凡達》的刺激終於突破5000塊,截至2013年11月25日,全國銀幕總數已經超過17600塊。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前三季度的164.2545億元票房中,國產片95.5816億元,佔比超過58%﹔進口片為68.6729億元,佔比接近42%﹔前者比后者高出大約16個百分點。(本報記者 李春利)

  4、推進全民閱讀被納入國家立法計劃

  今年8月,推進全民閱讀被國務院法制辦列入2013年立法工作計劃。

  有數據顯示,我國的全民閱讀情況與社會政治經濟發展不相適應的趨勢日益加劇。近年來,“兩會”代表就全民閱讀問題多次提案,尤其是2013年“兩會”期間,115位政協委員聯名簽署《關於制定實施國家全民閱讀戰略的提案》,建議政府立法保障閱讀、設立專門機構推動閱讀。“兩會”后,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專門成立了全民閱讀立法起草工作小組,草擬了《全民閱讀促進條例》初稿。在廣泛聽取各界意見后,總局將爭取在今年年底把較為成熟的方案提交國務院法制辦。

  相關負責人表示,全民閱讀工作中需要立法推動解決的主要問題包括:我國國民的平均閱讀水平低於世界文化強國水平,需要採取有力的推進保障措施﹔未成年人閱讀狀況不容樂觀,亟待改善﹔國民閱讀公共資源和設施不足、不均衡﹔閱讀內容良莠不齊,需要積極引導和扶持﹔全民閱讀工作缺乏統一規劃、組織保障和經費支持。

  全民閱讀是一個系統工程,設立國家級的全民閱讀條例以規范和保障各類閱讀活動非常必要,其法律化意義重大。在國際上,一些發達國家已經或正在制定促進和保障全民閱讀的法律法規或國家計劃,政府主導推動全民閱讀戰略已成世界潮流。(本報記者 吳娜)

  5、文化類廣播電視節目異軍突起

  在選秀、歌唱類節目泛濫電視熒屏之際,2013年文化類廣電節目首次亮相熒屏並引發收視熱潮,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比如,由河南衛視和百度愛奇藝網共同打造的《漢字英雄》、由中央電視台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主辦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這兩檔漢字聽寫類節目,在收視上甚至超越了《中國好聲音》《快樂大本營》《中國夢之聲》《快樂男聲》等老牌綜藝節目,在社會上掀起了關於漢字書寫、文化傳承的熱議。由河北衛視推出的《中華好詩詞》將明星和文化結合,將娛樂和詩詞結合,運用闖關、益智、綜藝等多種手段,借用電視手段,讓詩詞給觀眾帶來美的享受,在社會上營造了全民誦讀傳統詩詞經典的良好氛圍。由河南衛視推出的《成語英雄》以演播室成語競猜,以畫面猜成語為核心,其中融入成語故事及選手間的情感故事,從文化、歷史等角度全方位解讀成語背后的中華傳統文化。

  文化類廣播電視節目的崛起,一方面重構了熒屏生態,淨化了電視環境,另一方面則說明廣播電視節目完全可以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這對廣播電視節目創新是很好的啟示。(本報記者 韓業庭)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