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年終盤點:2013十大文化亮點回眸

2013年12月19日08:15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2013十大文化亮點回眸

  6、梅花獎走過30年

  今年5月,第26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揭曉。至此,梅花獎走過了30年歷程。

  1983年,中國劇協主辦的《戲劇報》(《中國戲劇》雜志前身)以“梅花香自苦寒來”為寓意,設立了我國第一個以表彰和獎勵優秀戲劇表演人才、繁榮和發展戲劇事業為宗旨的戲劇藝術大獎梅花獎。梅花獎涵蓋了戲曲、話劇、兒童劇、歌劇、舞劇等戲劇品種,每年一評,得到了全國戲劇界的熱烈響應。自第11屆起增設“二度梅”,自第14屆起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和中國戲劇家協會共同主辦,自第17屆起增評民間職業劇團的演員,自第19屆起增設“梅花大獎”(“三度梅”)。自第23屆起,由一年一屆改為兩年一屆。

  30年來,梅花獎一共評選了26屆,共評出了涵蓋59個劇種,33個省、市、自治區(包括港澳台)的戲曲、話劇、歌劇、舞劇等獲獎演員634人,其中包含二次榮獲梅花獎44人(“二度梅”42人,跨劇種2人),梅花大獎7人,被譽為當代戲劇表演藝術的最高獎。這些獲獎者既有來自國家級大劇院的,又有基層縣劇團和民間職業劇團的﹔既有京劇、昆曲、評劇、越劇、豫劇、秦腔等流傳地較廣的大劇種,又有許多被稱作“天下第一團”的稀有劇種。 (本報記者 蘇麗萍)

  7、70、80后作家集體崛起

  由中國作家協會與共青團中央聯合主辦的第七次全國青年作家創作會議於9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297名青年作家出席會議,其中女作家99人,少數民族作家42人,代表平均年齡35.5歲,最小的代表年僅15歲。在兩天的議程中,代表們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和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精神,總結近年來我國青年作家創作成就,研究當前青年作家隊伍建設和文學創作的新情況新特點,進一步明確青年作家在實現中國夢中擔負的歷史責任。本次青創會距離上一次(2007年11月召開)已有近6年之隔。6年來,“70后”“80后”作家創作日趨成熟,影響不斷擴大。他們既是本次青創會的主體,也逐漸成為中國文壇不可忽視的“新勢力”。長期關注青年文學創作的中國社科院研究員白燁認為,“70后”“80后”作家帶有時代諸多特點,在文學影響上,明顯地突破了傳統文學的圈子,對於社會文化生活也常有波及。青年評論家楊慶祥說:“‘70后’‘80后’的集體崛起重新規劃了當下的文學版圖。”(本報記者 饒翔)

  8、點校本《史記》修訂本首發

  10月19日,由中華書局出版的點校本《史記》修訂本首發。這是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2006年啟動以來面世的首部成果。

  以點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及修訂工程為代表,多年來,《全宋詩》《全宋文》《中華大藏經》《中國古籍總目》《續修四庫全書》等一大批古籍整理精品工程陸續完成,《甲骨文合集》《敦煌文獻合集》《新中國出土墓志》《俄藏黑水城文獻》等各類大型出土文獻和海外漢籍出版工程已成規模。這些優秀古籍整理成果成為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據初步統計,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古籍整理圖書已經達到2.5萬種,近年來年平均出版2000多種,整理方式涉及標點、校勘、注釋、今譯及輯佚、索引、匯編、影印等多種形式,整理內容涵蓋語言文字、文學、歷史、地理、哲學、宗教、科技、文化藝術等諸多學科。

  與此同時,我國古籍整理出版人才培養穩步推進,初步形成了一支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出版單位共同組成、具有較高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古籍整理出版隊伍。目前,全國有4所高校開設古典文獻專業,90多所高校設立了古籍研究機構,全國古籍整理專門人才有數千人,全國專業古籍出版社共有專業古籍編輯近千人。(本報記者 杜羽)

  9、首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展開

  1月31日,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全面啟動。本次普查是新中國建立以來由國務院統一組織、在全國范圍實施、針對可移動文物的首次普查,是在我國文化遺產領域開展的又一重大國情國力調查。普查時間計劃持續至2016年12月。

  普查的范圍是我國境內(不包括港澳台地區)全部國有單位收藏保管的可移動文物,包括各級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和國有控股企業、中國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等,覆蓋19個行業、100余萬家國有單位,民間收藏文物暫不列入本次普查范圍。本次普查重在現狀調查和文物基本信息登記,不改變文物權屬現狀。(本報記者 李韻)

  10、絲綢之路跨國申遺啟動

  今年,我國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不減,取得了一系列成績。

  2013年1月,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絲綢之路:起始段與天山廊道的路網”項目申遺文本已正式報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於2014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標志著絲綢之路跨國申遺工作正式啟動。2006年以來,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倡導和推動下,我國與中亞有關國家開展了絲綢之路跨國系列申報世界遺產工作,這也是我國首次進行跨國申遺。

  中國的不懈努力得到了世界認可。在6月召開的第37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新疆天山列入世界自然遺產,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入選世界文化遺產,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45項,名列世界第二。

  12月,中國珠算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國以總數38個項目成為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最多的國家,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優秀實踐名冊”三項名錄中都有項目列入其中的少數國家之一。 (記者 李韻)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