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國無德不興 人無德不立
重“德”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傳統。在經過殷周之際的變革后,周人就有了“天命靡常,惟德是輔”的認識。在春秋戰國時代,中華文化就形成了從人與動物的區別來看待人、要求人的思維方式,並把人區別於動物的根本點歸結為具有仁、義、禮、智等德性。經過長期的實踐,中華文化逐漸形成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人生態度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社會理想。超越物欲與私利的誘惑,甚至不惜以犧牲生命為代價,成就以德性精神為依歸的理想人格,構成了中華先民精神追求的一個重要特色。“見利思義”、“義之與比”,“安貧樂道”、“淡泊明志”,“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就集中地體現了這一點。不僅如此,中華文化還進而把立德視為從政之基。“修己以安百姓”,“為政以德”,“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國而忘家,公而忘私”,“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都體現了這一思想。
可見,中華民族是一個高度注重克己修身的民族,高尚的道德是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精神追求,注重道德建設是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在今天,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是一個重要而緊迫的課題。一些領域道德失范、誠信缺失,此類現象雖不佔主流,卻產生了相當大的負面影響,以至於有人見義不敢為、見義難有為。加強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就要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學習和吸取中華民族傳承下來的寶貴思想財富,激發人們形成善良的道德意願、道德情感,培育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提高道德實踐能力尤其是自覺踐行能力,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十八大之后,中央政治局出台了八項規定,明確強調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在思想道德建設方面要發揮表率作用,抓作風建設首先要從中央政治局做起,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這的確抓住了思想道德建設的關鍵。可以說,隻要共產黨員特別是各級黨員領導干部都能真正“子帥以正”,良好的黨風就必定能夠帶動政風民風和整個社會風氣的好轉,中華民族追求美好崇高道德境界的風尚就一定能夠在我們的時代傳承下去並發揚光大,我們的民族就永遠充滿希望。
相關專題 |
·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