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吳易風:毛澤東論中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2013年12月10日14:17   

內容提要:毛澤東在20世紀50年代后期認真研究和深入思考了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和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問題,對中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進行了重要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獨特見解。毛澤東這一時期有關中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論述,集中體現在他1958年《讀斯大林〈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批注》、1958年《讀斯大林〈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談話》和1959—1960年《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之中。這些批注和談話,為研究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留下了十分豐富而又珍貴的思想財富和理論遺產。本文從12個方面論述了毛澤東關於中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思想。這12個方面是:1.論蘇聯經濟學范式﹔2.論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3.論經濟學家的世界觀和方法論﹔4.論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綱﹔5.論過渡時期﹔6.論社會主義生產關系﹔7.論社會主義經濟規律﹔8.論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和價值規律﹔9.論社會主義經濟波浪式發展﹔10.論社會主義管理﹔11.論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階段﹔12.論共產主義。

“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究竟怎樣寫才好?” 這是毛澤東同志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修訂第三版時提出並研究的重要理論問題。

“如果我們寫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這是毛澤東同志當時提出的一個假言判斷中的理由或前件﹔由此作出的推斷或后件,便是他對中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若干基本理論問題的論述。

毛澤東在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認真研究和深入思考了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和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問題,對中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進行了重要探索,提出了一系列獨創性見解。毛澤東這一時期有關中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論述,集中體現在他1958年讀斯大林《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批注、1958年讀斯大林《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談話和1959∼1960年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下冊談話之中。這些批注和談話,為研究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留下了十分豐富而又非常珍貴的思想財富和理論遺產。

一、論蘇聯經濟學范式

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經濟理論界曾就蘇聯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范式危機問題進行過一場爭論。在這場爭論中,有的經濟學家對蘇聯經濟學范式採取徹底否定的立場,主張"從根本上拋棄"蘇聯經濟學范式﹔提倡"范式轉換",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范式轉換到現代西方經濟學范式。

蘇聯經濟學范式,可以是指列寧的社會主義經濟思想體系,可以是指斯大林的社會主義經濟思想體系,也可以是指毛澤東當時研讀的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修訂第三版下冊所體現的社會主義經濟思想體系。對於列寧的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毛澤東給予極高評價。對於斯大林的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毛澤東基本上給予肯定的評價,在局部問題上也提出了批評意見。對於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修訂第三版下冊所代表的社會主義經濟思想體系,毛澤東對其中正確的觀點給予積極評價,對其中錯誤的觀點給予嚴厲批評。本文所說的蘇聯經濟學范式,不是指列寧的社會主義經濟思想體系,也不是指斯大林的社會主義經濟思想體系,而是特指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修訂第三版下冊(以下簡稱“蘇聯教科書”)所代表的社會主義經濟思想體系。

與國內某些經濟學家現在全盤否定蘇聯經濟學范式不同,毛澤東當年對蘇聯經濟學范式採取分析的方法,既有肯定的方面,又有否定的方面:肯定的是蘇聯經濟學范式中的馬克思主義觀點,否定的是蘇聯經濟學范式中背離馬克思主義的觀點。

在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尚不成熟而又無先例可循的情況下,編寫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當然不是易事。所以,毛澤東說:“搞出了一本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總是一個大功勞,不管裡面有多少問題。” 在肯定蘇聯教科書的成績的同時,毛澤東指出蘇聯教科書有嚴重缺點,有原則錯誤。

蘇聯教科書有一個演變過程。蘇聯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編《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第一版的架子是斯大林當時定的,第三版是在蘇共20大后出版的。毛澤東說:斯大林當時定的架子就不太高明,修改本刪去了斯大林的一些好東西,增加了20大的不少壞東西。這是很大的退步。

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本身的不成熟,決定了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不成熟。蘇聯經濟學范式是社會主義生產方式還不成熟的產物。在批評蘇聯教科書沒有系統、還沒有形成體系時,毛澤東說:“這也是有客觀原因的,因為社會主義經濟本身還沒有成熟,還在發展中。一種意識形態成為系統,總是在事物運動的后面。因為思想、認識是物質運動的反映。”

蘇聯教科書是馬克思主義的,還是已經完全背離了馬克思主義?對於這一問題,毛澤東作了全面的回答。他說:“不能說這本書完全沒有馬克思主義,因為書中有許多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的﹔也不能說完全是馬克思主義的,因為書中有許多觀點是離開馬克思主義的。” 毛澤東對蘇聯教科書的總評價是:總的說來,這次讀的教科書修訂第三版下冊是若干觀點有嚴重錯誤,部分地、又是嚴重地脫離了馬克思主義,還不能說是完全地脫離了馬克思主義,可以說是有嚴重錯誤的馬克思主義的書。說它已經基本上脫離了馬克思主義,目前還不好做這樣的結論。

對蘇聯教科書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地方,毛澤東表示贊賞。例如,在蘇聯教科書按照馬克思主義觀點分析資本主義矛盾時,毛澤東說:好的,堅持了馬克思主義觀點。對蘇聯教科書背離馬克思主義的地方,特別是迎合帝國主義口味的地方,毛澤東則表示堅決反對。例如,毛澤東說:現在有一種傾向,就是說話、寫文章都盡量合乎帝國主義和敵人的口味。其結果是敵人舒服,自己的階級被蒙蔽。這是欺騙群眾和欺騙各國共產黨的行為。

二、論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在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史上,關於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有兩個最有影響的規定:一個是馬克思的規定,一個是斯大林的規定。

馬克思在闡述《資本論》研究對象時說:“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 按照馬克思的這一規定,《資本論》的研究對象由相互聯系的兩個部分組成:一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一是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馬克思在這裡所說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生產關系即經濟關系。因此,馬克思《資本論》的研究對象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即經濟關系。從馬克思的規定中可以順理成章地引導出政治經濟學或經濟學的研究對象。這就是,政治經濟學研究人類社會各個歷史發展階段上的生產方式以及和生產方式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即經濟關系。

斯大林在《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中說:“政治經濟學的對象是人們的生產關系,即經濟關系。” 按照斯大林的這一規定,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只是生產關系。

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和后來我國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一般都規定: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這個定義不是來自馬克思,而是來自斯大林。

毛澤東同志兩次講到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這兩次的表述都一樣:“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對象主要是生產關系”。

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生產關系”,這兩個提法顯然有別。毛澤東不說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而說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生產關系”,這表明,他深入思考過政治經濟學如果隻以生產關系為研究對象是否過窄的問題。

毛澤東當時從兩個方面來拓展政治經濟學的研究范圍。他說:“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對象主要是生產關系,但是要研究清楚生產關系,就必須一方面聯系研究生產力,另一方面聯系研究上層建筑對生產關系的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

確實,如果政治經濟學不聯系研究生產力,就會孤立地、靜止地研究生產關系,就難以說清楚生產關系。同樣,如果政治經濟學不聯系研究上層建筑對生產關系的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也會孤立地靜止地研究生產關系,也難以說清楚經濟基礎即生產關系。毛澤東對政治經濟學研究范圍的拓展,不僅當時對我國經濟理論界重新思考政治經濟學的研究范圍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現在對我國經濟理論界重新探索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看來,從斯大林關於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的規定,到馬克思關於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的規定的復歸,是徹底解決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過窄問題的根本途徑。

值得注意的是,毛澤東沒有說政治經濟學是研究生產力的,同樣沒有說政治經濟學是研究上層建筑的。他十分清楚,生產力的研究是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的任務,上層建筑的研究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任務。他的提法是:“聯系研究”生產力,“聯系研究”上層建筑。這個提法是准確的。聯系研究生產力,不同於以生產力為研究對象﹔聯系研究上層建筑,也不同於以上層建筑為研究對象。政治經濟學之所以要聯系研究生產力,是因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本身就存在著內在聯系。同樣,政治經濟學之所以要聯系研究上層建筑,是因為上層建筑和生產關系本身就存在著內在聯系。毛澤東為政治經濟學“聯系研究”生產力、“聯系研究”上層建筑規定了一個重要的原則界限。他說:“在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中,生產力和上層建筑這兩方面的研究不能太發展了。生產力的研究太發展了,就成為自然科學、技術科學了﹔上層建筑的研究太發展了,就成為階級斗爭論、國家論了。馬克思主義三個組成部分中的科學社會主義部分所研究的,是階級斗爭學說、國家論、黨論、戰略策略,等等” 。

毛澤東本人沒有脫離生產力來研究生產關系,而是聯系研究生產力來研究生產關系。例如,在考察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生產關系革命和生產力發展的關系時,毛澤東說:“當然,生產關系的革命,是生產力的一定發展所引起的。但是,生產力的大發展,總是在生產關系改變以后。拿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來說,正如馬克思所說的,簡單的協作就創造了一種生產力。手工工場就是這樣一種簡單協作,在這種協作的基礎上,就產生了資本主義發展第一階段的生產關系。手工工場是非機器生產的資本主義。這種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

生了一種改進技術的需要,為採用機器開辟了道路。在英國,是資產階級革命(十七世紀)以后,才進行工業革命(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法國、德國、美國、日本,都是經過不同的形式,改變了上層建筑、生產關系之后,資本主義工業才大大發展起來。” 關於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關系和生產力是否適應的問題,蘇聯教科書只是說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愈來愈阻礙生產力的發展。與此不同,毛澤東高度評價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進步作用:人類歷史100萬年中,資產階級的300年,是一個大躍進。毛澤東還全面論述了當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適應和不適應的狀況: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就資本主義社會本身來說,現在還能使生產力得到一定發展。但是,同社會主義制度比較起來,就很不優越,而且日益走向沒落和完結。

毛澤東本人也沒有脫離上層建筑來研究生產關系,而是聯系研究上層建筑對生產關系的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來研究生產關系。他評論蘇聯教科書說:“這本教科書,隻講物質前提,很少涉及上層建筑,即:階級的國家,階級的哲學,階級的科學。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對象主要是生產關系,但是,政治經濟學和唯物史觀難得分家。不涉及上層建筑方面的問題,經濟基礎即生產關系的間題不容易說得清楚。” 毛澤東既反對沒有經濟內容的政治經濟學,又反對沒有政治的政治經濟學。他主張,政治經濟學要研究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的關系,要研究上層建筑如何適應經濟基礎,還要研究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

關於上層建筑革命、生產關系的大發展和生產力的大發展三者之間的聯系,毛澤東總結出一條既適用於資產階級革命又適用於無產階級革命的一般規律。他說:“從世界的歷史來看,資產階級工業革命,不是在資產階級建立自己的國家以前,而是在這以后﹔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的大發展,也不是在上層建筑革命以前,而是在這以后。都是先把上層建筑改變了,生產關系搞好了,上了軌道了,才為生產力的大發展開辟了道路,為物質基礎的增強准備了條件。……首先制造輿論,奪取政權,然后解決所有制問題,再大大發展生產力,這是一般規律。在無產階級革命奪取政權以前,不存在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而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在封建社會中已經初步成長起來。在這點上,無產階級革命和資產階級革命有所不同。但是,這個一般規律,對無產階級革命和資產階級革命都是適用的,基本上是一致的。”

三、論經濟學家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蘇聯經濟學范式之所以存在嚴重缺點和原則錯誤,是由於作者缺乏一貫的完整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毛澤東指出:“世界上沒有不能分析的事物,只是:一、情況不同﹔二、性質不同。許多基本范疇,特別是對立統一的法則,對各種事物都是適用的。這樣來研究問題、看問題,就有了一貫的完整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這本教科書就沒有運用這樣一貫的、完整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分析事物。”

正確的哲學思維是經濟學家寫出好的經濟學論著的必要條件。毛澤東批評蘇聯教科書作者沒有辯証法,指出:“役有哲學家頭腦的作家,要寫出好的經濟學來是不可能的。馬克思能夠寫出《資本論》,列寧能夠寫出《帝國主義論》,因為他們同時是哲學家,有哲學家的頭腦,有辯証法這個武器。” 毛澤東認為,像馬克思寫的《資本論》、列寧寫的《帝國主義論》,才是完整、嚴密、系統的科學著作。而像蘇聯教科書,還不能算作科學著作。

毛澤東研究了蘇聯出現的新的社會階層,研究了蘇聯不同社會階層與上層建筑、意識形態、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關系。他說:他們那裡的生產關系、社會制度停頓的時間太長,多年來已經形成一個高薪階層,農村中出現了富裕農民。因此必然有反映這種社會基礎的上層建筑、意識形態、世界觀和方法論。形而上學,就是這些人的意識形態。事情總要從兩面看。既有高薪階層,就一定有低薪階層﹔既有富裕農民,也一定有非富裕農民,而且后者總是佔多數。有低薪階層、非富裕農民,就必然有反映這種社會基礎的上層建筑、意識形態、世界觀和方法論。因此,兩種世界觀、方法論的相互斗爭,是必不可免的。

毛澤東引用了有三類社會主義國家的說法,這三類社會主義國家是:一類是退回到資本主義﹔一類是不滿足於現狀,不停頓地向共產主義前進﹔還有一類是達到一定階段就停頓下來。毛澤東注意到,蘇聯的工業和農業雖然還在發展,但是社會制度和生產關系多年來基本上是停頓的,而且還出現了值得引人嚴重注意的倒退現象。

毛澤東相信,在辯証法和形而上學的斗爭中,辯証法總要代替形而上學。他說:一種上層建筑如辯証法,代替另一種上層建筑如形而上學,一種社會制度代替另一種社會制度,一個社會階層的統治代替另一個社會階層的統治,就要革命。總的趨勢是這個革命不可避免,但是目前的革命條件還不成熟。

蘇聯教科書認為,在蘇聯國內,“資本主義復辟的最后根源被消滅了” 。這個結論是這本教科書缺乏一貫的完整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典型表現。對於蘇聯教科書的這個結論,毛澤東的評語是:完全不對。

當時,毛澤東是以敏銳的洞察力從理論上指出蘇聯教科書的這個結論完全不對。現在,則是蘇聯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事實証明了蘇聯教科書的這個結論完全不對。歷史和事實証明,蘇聯國內資本主義復辟的最后根源不僅沒有被消滅,而且成了資本主義在蘇聯全面復辟的內在原因,導致資本主義在蘇聯全面復辟的外部原因正是通過這一內在原因而起作用的。這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必須深人研究的重大歷史性課題。

經濟哲學是應用於經濟學的哲學。毛澤東熟練地把馬克思主義哲學應用於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從馬克思主義經濟哲學的高度審視蘇聯經濟學范式。他指出:列寧死后,蘇聯的辯証法少了。他們有時強調斗爭不講統一,有時強調統一不講斗爭。這兩種片面性都是形而上學,都是缺少辯証法。他們不承認矛盾的普遍性,不承認矛盾的發展和變化,不承認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動力還是矛盾,怕講社會主義社會有階級斗爭。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缺點就在這裡。

矛盾分析法是研究任何事物發展的過程所必須應用的方法,當然也是研究政治經濟學或經濟學所必須應用的方法。可是,蘇聯教科書說明問題不從分析矛盾人手。毛澤東指出:說明問題不從分析矛盾出發,是這本書的一個特點,一個最大的缺點。當作一門科學,應當從分析矛盾出發,否則就不能成其為科學。

毛澤東進一步指出:這本書的基本缺點,是不承認矛盾的普遍性,不承認社會矛盾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動力,不承認他們國內還有階級斗爭,還有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斗爭。蘇聯教科書認為“團結一致,十分穩定”是社會主義社會的特點,認為“精神上政治上的一致”是社會主義國家強大的社會發展動力。 毛澤東說:“這樣一來,矛盾的普遍性這個規律,在他們那裡被否定了,辯証法在他們那裡就中斷了。沒有矛盾就沒有運動。社會總是運動發展的。在社會主義時代,矛盾仍然是社會運動發展的動力。”

現象和本質是對立的統一。科學的基本任務是透過現象把握本質。可是,蘇聯教科書等同了現象和本質,看不到二者的矛盾。對此,毛澤東批評說:“教科書不承認現象和本質的矛盾。本質總是藏在現象的后面,隻有通過現象才能揭露本質。”

對立統一規律是宇宙的基本規律。毛澤東主張經濟學要研究兩重性,要研究對立的統一。他說:“兩重性,任何事物都有,而且永遠有,當然總是以不同的具體的形式表現出來,性質也各不相同。” 毛澤東以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分析商品兩重性進而分析資本主義社會階級矛盾的方法為例,說:資本主義社會,最大量、最日常、最普遍的現象是商品。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研究從此出發,分析出商品的兩重性,由此揭露了在這種物與物的關系掩蓋下的人與人的關系,指出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矛盾是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毛澤東又以保守和進步、穩定和變革的兩重性為例,說:“保守和進步,穩定和變革,都是對立的統一,這也是兩重性。生物的代代相傳,就有而且必須有保守和進步的兩重性。稻種改良,新種比舊種好,這是進步,是變革。人生兒子,兒子比父母更聰明粗壯,這也是進步,是變革。但是,如果隻有進步的一面,隻有變革的一面,那就沒有一定相對穩定形態的具體的動物和植物,下一代就和上一代完全不同,稻子就不成其為稻子,人就不成其為人了。保守的一面,也有積極作用,可以使不斷變革中的植物、動物,在一定時期內相對固定起來,或者說相對地穩定起來,所以稻子改良了還是稻子,兒子比父親粗壯聰明了還是人。但是如果隻有保守和穩定,沒有進步和變革一方面,植物和動物就沒有進化,就永遠停頓下來,不能發展了” 。毛澤東關於保守和進步、穩定和變革的兩重性的論述,對我們認識事物,特別是當前對我們認識社會主義制度下的改革開放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不改革開放,社會就會停頓,就不能進步,就不能發展﹔不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就會失去社會主義的相對穩定形態,社會主義就不成其為社會主義了。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必須認真地、全面地、深人地研究這一根本性問題。

四、論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綱

寫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要不要有一個綱?毛澤東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說:“我們要以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平衡和不平衡,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平衡和不平衡,作為綱,來研究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問題。”

毛澤東的這一主張,同他對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認識是完全一致的。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仍然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矛盾,只是這一矛盾的性質,不同於資本主義經濟中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以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平衡和不平衡、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平衡和不平衡為綱,意味著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始終要以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為主環,抓住主環,來帶動和把握社會主義經濟的所有各環。這樣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體系,就有可能是一個真正掌握了社會主義經濟內在聯系的完整的、系統的科學體系。

毛澤東的這一主張,同他對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的認識也是完全一致的。政治經濟學研究生產關系要聯系研究生產力,政治經濟學研究生產關系要聯系研究上層建筑,這就不是孤立地、靜止地研究生產關系,而是在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適應和不適應、平衡和不平衡中研究生產關系,在上層建筑和生產關系之間適應和不適應、平衡和不平衡中研究生產關系,由此來帶動整個社會主義經濟的各個方面的研究,達到綱舉目張的目的。

毛澤東研究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之間不平衡的絕對性和平衡的相對性,他說:“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和不平衡是絕對的。上層建筑適應生產關系,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或者說它們之間達到平衡,總是相對的。平衡和不平衡這個矛盾的兩個側面,不平衡是絕對的,平衡是相對的。如果隻有平衡,沒有不平衡,生產力、生產關系、上層建筑就不能發展了,就固定了。矛盾、斗爭、分解是絕對的,統一、一致、團結是相對的,有條件的。有了這樣的觀點,就能夠正確認識我們的社會和其他事物﹔沒有這樣的觀點,認識就會停滯、僵化。”

蘇聯教科書一般不講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矛盾,而隻講二者的相互作用。在個別地方,蘇聯教科書雖然也承認社會主義社會中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矛盾的存在,也講要克服這個矛盾,但是它不研究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更不承認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仍然是社會發展的動力。與此不同,毛澤東在1957年《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就指出:“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 在1959—1960年《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中,毛澤東不僅重新肯定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而且指出,在社會主義時代矛盾仍然是社會運動發展的動力。

蘇聯教科書認為,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矛盾與以剝削為基礎的社會形態不同之處在於,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矛盾不是不可調和的。對此,毛澤東批評說:“教科書說,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矛盾不是不可調和的矛盾,這個說法不合乎辯証法。一切矛盾都是不可調和的,哪裡有什麼可以調和的矛盾?隻能說有對抗性的和非對抗性的矛盾,不能說有不可以調和的矛盾和可以調和的矛盾。” 毛澤東將斯大林的說法同蘇聯教科書的說法做了比較。斯大林說,搞得不好,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可以發展到沖突的程度﹔搞得好,就可以不致發生沖突。毛澤東說:“斯大林的這些話,講得好。教科書比斯大林退了一步。”

社會主義社會的對抗性矛盾是否有可能轉化為非對抗性矛盾?關於這個問題,毛澤東認為有可能轉化,但是轉化是有條件的。他說:中國的經驗,在無產階級力量強大,有廣大農民援助的條件下,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抗性矛盾,如果雙方處理得當,可以轉變為非對抗性矛盾。

毛澤東認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也是不斷發展的,因而需要不斷加以解決。他說: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不斷發展的,因而也需要不斷解決。某一種生產關系這個時候適合生產力的發展,過一個時候就不適合了。毛澤東在這裡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所說的話,同樣適用於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矛盾。

對於蘇聯教科書說的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矛盾是前進道路上的矛盾,毛澤東予以肯定。他說:“資本主義制度是沒落的,社會主義制度不是沒落的,所以社會主義制度的矛盾,是前進道路上的矛盾,這點教科書是說得對的。”

毛澤東分析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和斗爭,指出:在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每個時期都會有一部分人力求保存落后的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他還指出:在社會主義社會裡,還有階級、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還有保守的階層,還有類似“既得利益集團”,還存在著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差別,城市和鄉村的差別,工人和農民的差別。要解決這些矛盾,消除這些差別,不經過斗爭是不行的。關於既得利益集團,毛澤東說: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過程中,還有一個問題值得注意,這就是“既得利益集團”的問題。每一個時期,總會有這樣一部分人,保持舊制度對他們有利,用新制度代替舊制度對他們不利,他們安於已有的制度,不願意改變這種制度。談到蘇聯的既得利益集團,毛澤東說:蘇聯有個高薪階層,在農村還有富裕農民階層。對這些人來說,保持和擴大物質刺激,對他們是有利的,取消物質刺激對他們不利,他們就會進行反抗。

五、論過渡時期

關於過渡時期包括一些什麼階段的問題,國內外都有不同說法。毛澤東主張對不同說法要認真研究,他說:過渡時期包括一些什麼階段,現在有各種各樣的說法。一種說法是,過渡時期包括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也包括從社會主義到共產主義﹔另一種說法是,過渡時期隻包括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究竟怎樣說法才對,要好好研究。毛澤東在應用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中的過渡時期概念時說:馬克思這裡講,從資本主義社會到共產主義社會有一個“革命轉變時期”。我們現在就是處在這樣的革命轉變時期。在本文最后一節《論共產主義》中將會看到,毛澤東認為有兩個過渡:一個是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另一個是從社會主義到共產主義的過渡。關於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經濟的基本矛盾,毛澤東同意蘇聯教科書的“過渡時期經濟的基本矛盾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 的提法,說:這段裡關於過渡時期經濟的基本矛盾的提法,是對的。我們在一九五六年黨的八大第一次會議的政治決議中說:主要矛盾是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這個提法不對。

關於過渡時期的任務,毛澤東原則上同意蘇聯教科書的過渡時期“要進行一切社會關系的根本改造” 的提法。不同的是,毛澤東對過渡時期的任務作了嶄新而又全面的解釋。他說:在過渡時期中,要進行一切社會關系的根本改造,這個提法原則上對。所謂一切社會關系,應該包括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包括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的關系。蘇聯教科書隻說“在過渡時期中的經濟生活的一切領域中,都按照‘誰戰勝誰’的原則展開著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斗爭” 。毛澤東認為這個提法很不完全,說:這裡隻說經濟生活的一切領域中展開誰戰勝誰的斗爭,這是很不完全的。我們的提法是,在經濟、政治、思想三個戰線上,都要進行徹底的社會主義革命。

關於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過渡的難易程度與經濟發達程度的關系,列寧曾經說:“由於歷史進程的曲折而不得不開始社會主義革命的那個國家愈落后,它由舊的資本主義關系過渡到社會主義關系就愈困難。” 毛澤東認為不能這樣講,他說:這幾句,現在看來說得不對。事實証明,在資本主義有了一定發展水平的條件下,經濟愈落后,從資本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是愈容易,而不是愈困難。關於列寧和毛澤東在這個具體問題上的意見分歧,現在還難以作出評論,還是等待歷史來檢驗。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