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燦 韓文龍
(五) 生產性勞動和非生產性勞動的比例變化
莫斯裡等提出了導致利潤率下降的新的解釋:(1)人均資本存量的增加﹔(2)非生產性勞動與生產性勞動的比率的增加 。莫斯裡對非生產性勞動與生產性勞動的比例變化問題做了重點分析。莫斯裡構建了新的表示利潤率的公式: ,其中RP為利潤率,P為利潤,K為資本存量,S為剩余價值年流量, 表示非生產性成本的年流量, 表示投資於非生產性目的的資本存量,V為可變資本,RS為剩余價值率,UF和US分別為非生產性成本和資本與可變資本的比率,CC為資本構成。從莫斯裡構建的公式中可以看出,利潤率與剩余價值率成正方向變化關系,而與資本構成、非生產性成本和資本與可變資本的比率成反方向變化關系。由此可以推導出,隨著非生產性勞動的增加,利潤率會出現逐步下降的趨勢。
(六) 社會制度和沖突積累
鮑爾斯、戈登和韋斯科夫(Bowles & Gordon & Weisskopf)利用積累的社會結果理論(Social Structure of Accumulation),即SSA理論分析了利潤率下降規律問題 。他們不僅關注了影響利潤率的經濟因素,而且拓展了視域,聚焦了影響資本積累和技術變化過程的社會制度和社會沖突等因素。在SSA理論視角下,在給定的制度環境中,歷史的和制度的因素會影響利潤率,這些因素包括階級斗爭,國際沖突以及其他可以引起制度結構性變革的因素。雖然SSA理論為利潤率下降規律的研究拓展了視域,但是其包絡政治、經濟、制度、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分析框架並沒有給予人們足夠的理由去理解和信任它。
(七) 工資推動型的利潤擠佔
對資本主義利潤率下降問題的解釋,格林和蘇利夫(Glyn & Sutcilffe) 以及韋斯科夫(Weisskopf) 等學者提出工作推動型的利潤率擠佔是其主要原因。他們認為20世紀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美國工人通過工會等形式的斗爭取得的高工資是引起利潤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在此時期,較低的失業率增加了工人在工資談判中的地位,使得工人以犧牲資本家的利潤為代價,獲取了高工資。依據這種說法,當時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主要是武裝化了和取得談判地位的工人索要高工資的結果,這會降低利潤率。
不過這一理論很快受到了莫斯裡 和勃倫納 的質疑。他們認為工資推動型的利潤擠佔理論不能解釋為什麼利潤率長期保持低水平。如果說低失業率有利於工人在工資談判中處於優勢地位,而高失業率時期為什麼利潤率仍然是下降的?最后他們認為,也許利潤擠佔理論可以解釋利潤率下降,但是他卻不能解釋為什麼近二十年來的高失業率和低工資並存的狀態下,利潤率仍然沒有回復到以前的水平?
(八) 人口統計學因素
科特雷爾和科克肖特(Cottrell & Cockshott)試圖從人口統計學的視角來解釋利潤率下降規律 。他們認為現代成熟的資本主義社會已經經歷了人口特征的轉變,即人口出生率已經低於人口再生產水平。這預示著勞動力供給將會出現停滯和下降。雖然這一影響可以部分的被退休年齡的推遲以及女性參與產生的數量的增加抵消,但是在這種情況下,任何淨資本積累都會壓低利潤率。
四、 利潤率下降規律的實証檢驗
(一) 檢驗的理論依據
在實証分析中,對利潤率檢驗的理論依據主要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經典理論,修正理論以及加入時間趨勢項的計量分析。
1、 經典理論
對於利潤率檢驗的經典理論主要是從馬克思在《資本論》的論述中演變而來的。一些學者依據馬克思的表述,將利潤率r表達為: ,其中 為剩余價值率, 為了資本有機構成。從公式中可以看出,利潤率與剩余價值率成正比,而與資本有機構成成反比。利潤率r的另外一種表達方式是 ,其中q為資本技術構成,且q=c/(c+v)。在此公式中,利潤率與剩余價值率成正比,而與資本技術構成成反比。
2、修正的理論
一些西方學者認為經典的利潤率下降模型不能很好的反映理論和現實,需要進一步的修正。其中代表性的修正模型主要有:
(1)莫斯裡修正模型。在以前研究的基礎上,莫斯裡 詳細的闡述了區別生產性勞動和非生產性勞動后利潤率的表達方式: ,此模型將UF和US分別作為非生產性成本和資本與可變資本的比率引入到了利潤率公式中,從而解決了生產性勞動和非生產性勞動對利潤率的影響問題。
(2)湯普森模型。湯普森認為技術變化和資本積累對利潤率的影響主要依賴於它們對真實工資的影響 。為此,他建立了一個利潤率與真實工資變化關系的模型: ,其中,r為利潤率,w為真實工資率,m物質材料的投入產出系數,l為勞動的投入產出系數。以此模型為基礎,他討論了技術變化和資本積累對工資的影響,以及由此所產生的對利潤的影響。
(3)考葛的多期模型。考葛構建了一個多期的利潤率模型: = 。通過此模型,考葛討論了u分別為正數、零和負數時,利潤率的變化情況。
(4)伊斯凱爾模型。伊斯凱爾(Izquierdo)分析了西班牙1954-2001年間利潤率的變化趨勢,他把利潤率表示為:利潤率=剩余價值率/資本的價值構成,他又將其分解為利潤率=利潤份額*資本的勞動生產率 。
3、加入時間趨勢項的計量分析
與前兩種理論不同,對利潤率進行實証分析的第三種方法是直接用帶時間趨勢項的計量模型對相關參數進行檢驗。蒂帕克和帕納約提斯(Deepankar & Panayiotis)構建了一個帶有時間趨勢項的計量模型來測量利潤率的變化趨勢 。時間序列的模型如下: ,其中 為常數項, 為擾動項, 為利潤率, 用來度量勞動剝削率, 用來度量工資率與勞動力價值的偏離程度, 用來度量經濟體中的剩余人口, 用來度量不變資本的相對價格,而t則代表利潤率變化的時間趨勢。通過這個帶有時間趨勢項的計量模型,就可以度量利潤率的變化趨勢。
(二) 數據和轉化問題
1、 數據問題
縱觀利潤率下降規律的實証研究,數據問題一直是個難點。因為,馬克思的利潤率公式中涉及到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價值度量問題。在現實中,機器設備、原材料,人力等都是用價格來計量的。由於缺乏用勞動力價值表示的數據,學者們大多採用的是用價格度量的近似數據。目前,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和利潤率等數據主要有兩類數據來源:國民賬戶類別數據(National Accounting Categories),如莫斯裡等學者使用過﹔投入產出表數據(Input-Output Table),如沃爾夫等學者使用過。
2、轉化問題
(1)加權平均的部門利潤率與一般利潤率
勃倫納把單個私人部門的利潤率進行加權平均后得到了一般利潤率 。這一方法遭到了莫斯裡的質疑 。莫斯裡 認為從經典馬克思理論的視角來看,僅僅制造業部門利潤率的下降不能引起全社會一般利潤率的下降﹔一般利潤率不能由單個部門的利潤率加權平均得到。一般利潤率的下降是有廣泛的經濟原因引起的,而不是個別部門利潤率的下降導致的。
(2)利潤率的價值形式和價格形式
價值轉化理論是馬克思經濟學理論的難點,也是計量檢驗的一個難點。如何獲得准確的數據?主要存在兩種方式:一種方式是直接採用價格表示的變量來替代以價值表示的變量,如莫斯裡 和於特納和瑪安瑞(Jüttner & Muaary) 的研究就採用的是價格形式的數據。第二種方式是將勞動價值形式表示的變量用價格形式進行轉化。羅默 和沃爾夫 等做了相關的嘗試。一般來說,將變量的價值形式轉化成價格形式再進行計量分析,其結果才具有可信性。
當然,對利潤率測度的具體方法主要是傳統的利潤率計算方法、資本回報率方法和托賓Q法 等。
相關專題 |
· 《政治經濟學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