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孫遜:上海文化的前世今生

——孫遜館員在中共上海市委黨校的演講

2013年11月20日14:26   來源:解放日報

原標題:上海文化的前世今生

近代上海文化的特質

近代上海在很多方面都是全國得風氣之先、開風氣之先者。大至社會思潮,小至日常生活,包括價值觀念、行為方式、文化藝術、飲食服飾、娛樂風俗等,上海文化都表現了勇於更新創新、喜歡標新立異的特點

如果歸納一下近代上海文化的特質,主要可以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趨時求新。近代上海在很多方面都是全國得風氣之先、開風氣之先者。大至社會思潮,小至日常生活,包括價值觀念、行為方式、文化藝術、飲食服飾、娛樂風俗等,上海文化都表現了勇於更新創新、喜歡標新立異的特點。

自開埠以后,上海迅速成為我國近現代先進思想文化的發源地和集散地。各種新思想、新學說、新知識和新名詞通過上海這個窗口被介紹進來,並得以在全國廣泛傳播和普及。其中對中國社會產生最深刻影響的,莫過於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而傳播的重鎮之一就是上海。馬克思主義在上海的早期傳播可以追溯至清末。從江南制造局翻譯館編譯的《西國近事匯編》最早介紹歐洲社會主義者的活動,到《萬國公報》把歐美流行的社會主義學說連同基督教教義一並介紹給中國讀者﹔從上海多家書局相繼出版中國留日學生翻譯的社會主義書籍,到1920年《共產黨宣言》全譯本在上海出版﹔從1915年 《青年雜志》(一年后改名為《新青年》)在上海創辦,到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發生,再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在上海誕生,上海是名副其實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傳播重鎮。不僅新思想的傳播如此,在文化上,國內各種新型文化事業和產業也大多發軔於上海。

二是中西交融。近代上海作為我國最早對外開放的通商口岸,伴隨著商賈的頻繁往來,各種外來文化也相繼登岸。其中,特別是價值觀念、器物技藝和生活方式等西方文明的進入,不僅使上海成為當時中國最洋氣的城市,也使上海文化成為中國地域文化譜系中開放和包容度最大的文化。

為上海文化上述特點作注的一個典型案例,是作為國劇的京劇,也植入了西方文化的元素。這主要表現在海派京劇為了吸引觀眾,大膽改革京劇傳統程式。這種創新不僅搬用了西洋機關布景,追求新奇的舞台藝術效果,而且借鑒了西洋音樂的和聲原理和多聲部演唱的法則,使京劇唱腔變得豐富而富有變化。

市民生活層面也是一樣。如市民日常生活,上海市民是最先接觸西方物質文明的群體。從煤氣燈到電燈,從馬車到汽車,從電報到電話,從自來水到現代衛生設備﹔從流行馬戲、影戲,到跑狗、賽馬、跳舞﹔從中裝旗袍和西裝革履競美,到飲食上講究品質,融合中餐和西餐、本幫菜和外地菜精華﹔既盛行西式文明婚禮,有諸如証婚、主婚、致辭、筵宴等儀式,又有傳統的婚禮,有諸如放定、納彩、迎娶、拜堂等儀式……凡此等等,都體現了上海文化中西交融的特點已經滲透到這座城市的骨髓和肌理。

三是商業意識。上海是座近代崛起的商業都會,近代商業意識深深浸染著文化的各個方面。早期海派繪畫“以生計所迫,不得不稍投時好,以博潤資”,數語道破了其商業性特點。其實不獨繪畫如此,其他領域和行業也無不把文化作為一種商業行為來策劃運作,因而使上海文化深深烙上了商業的印記。

以小說創作和出版發行為例。在古代,小說創作和刊刻大都是作者個人行為,並不以營利為目的﹔明代中葉以后,隨著早期商品經濟的活躍,書坊主的介入使小說創作和刊刻有了明確的商業意識和動機,但此時尚未形成正式的機制。近代以降,以上海為大本營的報紙副刊和文藝期刊多以小說招徠讀者。它以稿酬為潤滑劑,在編輯、作者、出版者、讀者之間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商業運作機制。這是一套互動和多贏的機制,它使小說帶有了商品的性質。而這套機制中兩個最重要的環節,向社會公開征求小說和承諾稿酬,都發生在上海。上海作為一座商業都會,率先把原來為個人目的而寫作的文化作品轉化為商品,商業意識對上海社會文化生活的浸淫由此可見一斑。

四是市民趣味。除去上述特點之外,市民趣味是近代上海文化的又一個重要特點。

所謂市民趣味,即指市民階層的審美趣味。但由於市民的構成本身就比較復雜,因而很難用一杆標尺來衡量。一般理解它包括諸如鮮艷、明快、華麗、雅俗共賞等審美特征。以海上畫派為例。以“三任(任熊、任薰、任頤)”為代表的早期畫家,其繪畫題材多取自市民階層所喜聞樂見的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和民俗生活。這些作品大量使用諧音、暗喻等手法,以表現趨吉避凶、多子多福、加官晉爵、美色延年等主題,加上設色明麗、線條柔媚、造型生動、畫面絢爛,既賞心悅目,又能討口彩。由此,既滿足了廣大市民階層的審美需求,畫家也因此得以在經濟上自立。

除此之外,包括海派京劇在內的各種地方戲曲、曲藝,以及近代上海新興的時尚娛樂方式(如電影、馬戲、魔術、跑馬等),也都因為符合市民追求新奇、時尚和感官刺激的審美趣味,在上海各領風騷,大行其道。

當代上海文化的歷史使命

如何制定更有吸引力的政策,引入文化建設的多元主體,使上海在吸引國內外人才上有不俗的表現,使各類文化人才在上海都能找到自己的發展空間,這將是未來上海文化發展和繁榮的關鍵所在

時代發展到今天,重振上海文化的雄風又歷史地落到了我們這一代人的身上。

我們先看國家有關上海和長三角發展的戰略定位。對上海的定位是我們常講的“一個龍頭、四個中心”。一個龍頭,即長三角的龍頭﹔四個中心,即國際經濟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貿易中心。對長三角的定位,見之於《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該《意見》提出,要把長江三角洲地區建設成為亞太地區重要的國際門戶、全球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把這兩個定位概括在一起,意味著上海不僅自身要建成為與一個龍頭、四個中心相匹配的國際大都市,而且還要引領長三角成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當前長三角建成為世界級都市群的主要障礙,可能在於多元行政主體的利益博弈。這種利益博弈集中表現為經濟上的以鄰為壑和同質競爭,並不符合《意見》中所提出的“和諧發展”、“一體化發展”的要求,但一時又難以完全避免。而長三角建成世界級都市群的有利條件,恰恰在於文化的紐帶和粘合作用,即歷史上同屬吳越文化和江南文化,近代上海文化崛起后又輻射和引領了整個江南文化的近代化。因此,當代上海不僅要把自身建設成為國際文化大都市,而且要引領整個江南文化在世界級都市群建設中發揮紐帶和粘合作用。這是當代上海文化所肩負的歷史使命。為此,我們今天需要作以下三個方面的努力:

第一,重展“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

歷史上,上海作為一座移民城市,匯聚了世界和全國各地的人才和資本,使上海充滿了發展的活力。建國以后,由於種種原因,上海逐步實行了戶口控制政策。由於當時存在人口老化和單一化問題,一般職工都適用退休頂替政策。除了少量大學生畢業分配工作,外來人口基本上不能進入上海,以至於上海戶籍的“含金量”不斷走高,上海人充滿了天生的優越感,胸懷變得日益狹隘和封閉。

改革開放以來,上海實行人才高地戰略,向國內外高端人才敞開胸懷,正成為更高層次的移民城市。如果要適應這一時代大勢,要求我們必須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要具備“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以真誠的態度歡迎“新上海人”的不斷加盟,並和長三角地區共同發展,共享國家改革開放的紅利。

第二,凸顯“敢為天下先”的探求精神。

歷史上的上海,趨時求新,敢為天下先,創造了諸多的全國第一﹔也曾使許多人在這裡實現了他們的夢想,雖然很多夢想不無冒險成分,甚至可能是以罪惡的淵藪為代價的。但時至今日,上海明顯缺乏一種冒險精神。上海人講誠信、重契約、守規范,這是好的,是上海傳統職場道德意識的體現。但職場道德和冒險精神並不是一種對立關系,而是上海今天要當好改革開放排頭兵和科學發展先行者不可或缺的兩翼。缺了其中任何一翼都是飛不起來的。今天,無論是“自貿區”的試驗,還是改革開放在其他領域的實踐,都需要我們放開手腳,以一種“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努力推進。

第三,為上海成為真正意義上的 “文化大碼頭”創造更好的生態環境。

歷史上的上海,曾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文化大碼頭”。舉凡文化的方方面面,畫畫、演戲、唱歌、跳舞、寫作、說書、展覽、雜耍,無不要到上海來走一走、看一看,先在上海躥紅,然后走向全國。可是今天,上海雖然也有很多展覽演出,但相比當年的創造和貢獻,這座“文化碼頭”冷清了不少。上海還是有自己的優勢的,尤其是在對外開放、中外交流上。如何制定更有吸引力的政策,引入文化建設的多元主體,使上海在吸引國內外人才上有不俗的表現,使各類文化人才在上海都能找到自己的發展空間,這將是未來上海文化發展和繁榮的關鍵所在。 (感謝上海炎黃文化研究會、上海戲劇學院供稿)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