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

胡鞍鋼:中國改革開放的升級版

——學習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
2013年11月15日08:48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胡鞍鋼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從1985年起,參加了中國科學院國情分析研究小組,作為小組主要研究人員,系統地從事中國國情研究,是該領域的主要開拓者之一。2000年初,被中國科學院和清華大學聯合聘為國情研究中心主任,從2012年起擔任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

上海自貿區外高橋集裝箱碼頭 新華社記者 凡軍攝

概 覽

按我的評價,這應該算是“2.0版本”的改革,因為它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經濟改革,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作為一個指導思想提出來了。

從我自己的理解來看,三中全會公報大體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高度評價了35年以來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和成功實踐,強調改革開放的成功實踐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經驗。

上個禮拜,《國家行政學院學報》發表了我與同事合作撰寫的論文《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十年(2003—2012):進展與評估》。在這篇論文中,我們主要依據十年前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一般簡稱“50條”),歸納和梳理了6大類主要的改革任務,又分為36子類的改革項目,進一步轉化為200多個改革指標。這是首次採用比較科學的“目標一致法”,對過去無法定量的改革進行評估,最后得出的結果令人驚嘆,是89.7分。這反映出過去10年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在理論和實踐上取得重大進展,這是我們的結論。

第二,公報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

這個指導思想的核心觀點,為下一個十年甚至更長遠的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一個基本的原則。公報提出“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更加強調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可以說是一個非常明確的指導思想。也就是說,我們不僅要促進經濟更有效率、效益,而且也要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按我的評價,這應該算是“2.0版本”的改革,因為它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經濟改革,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作為一個指導思想提出來了。

第三,公報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

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我們可以看到,全面深化改革實際上是要讓我們的基本制度更加完善,更具有活力,與時俱進。同時,還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理念——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十年前,我和王紹光、周建明主編的《國家制度建設》一書中認為,中國在進行經濟建設以及其他方面建設的同時,也需要進行國家制度建設。從學者的角度來看,我們認為國家的現代化分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是有形的建設﹔另外一種我們稱之為“制度建設”,可以說是一個國家最基本的條件,是無形的。我把這個無形的現代化稱為典型的國家公共產品,它提供的產品,就像新鮮空氣一樣,我們可能看不見、摸不著,但隨時需要。與新鮮空氣不同的是,制度建設作為國家公共產品,自然界不會自動提供,而是要由政府提供制度安排。

從這個角度來看,公報不僅提出了國家現代化,即社會主義現代化,還提出了國家制度現代化,這體現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目標,使得我們對什麼是現代化、如何實現現代化有了新的認識,是一個重大創新。公報特別提出,必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這就使我們對未來的發展目標更加清晰。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為21世紀上半葉做了一個總體布局。

第四,這次改革的一個關鍵詞是“全面”。

何為“全面”?我認為,“全面”體現在五位一體的制度建設與體制改革,包括經濟制度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政治制度建設與政治體制改革、文化制度建設與文化體制改革、社會制度建設與社會體制改革以及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這五位一體的制度設計,應該說是全會的最大亮點。這與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形成了相互支撐的關系。制度建設與體制改革為實現五位一體這樣一個大目標提供了制度保障、體制保障和機制保障。此外,三中全會還涉及軍隊體制改革。

公報提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回顧過去35年的改革進程,這是首次。上世紀80年代初,由於我們要搞經濟體制改革,所以就成立了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一般是國務院總理來親自領導。到了90年代,就變為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進入21世紀以后,就將國家發展委員會改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了。這次改革不再僅僅停留在經濟體制改革上,而是五位一體,因此成立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由黨中央親自統籌、設計、推進。應當說,這樣的制度安排在體制上有助於保証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力推進,這個設計是很重要的。此外,公報還提出,各級黨委要切實履行對改革的領導責任。既然中央已經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我認為地方各級黨委都會成立相應的領導小組,進而推動地方的制度創新。

亮 點

三中全會是十年的戰略部署、十年的設計藍圖,又是十年的路線圖。

公報中傳遞的創新點比較多,我隻能做一些簡要的介紹和談一些體會。

——經濟

在經濟體制改革這個部分,三中全會對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做了一個很重要的界定。眾所周知,從上世紀90年代以后,黨的十四大到十八大,都提出了要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這是中國經濟的一個創新點。在這次全會中,這種基本經濟制度被界定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基”,對這個創新的制度給予首肯,而且還會進一步推動。

公報提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我們把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形象地比喻為“東方巨人”,為什麼能走得快、走得穩?就是因為“東方巨人”有兩條腿——公有制、非公有制。

公報還特別談到了“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可以說,混合所有制經濟是由中國國情所決定的。我們看看1949年的《共同綱領》,就根據中國當時的國情,提出了五種經濟成分。當然,后來我們搞了計劃經濟,又搞了國有化,后來就變成兩種經濟成分了,即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顯示了自身發展的差異性、多樣性和多樣化。隨著政策的演變,逐漸發展出外資企業、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股份制等多種形式,成為典型的混合經濟。如果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這種混合經濟非常適合於企業的經營管理,有利於在市場競爭過程中使交易成本最小化。

發展混合經濟對於中國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剛剛對世界銀行的《2013年世界發展報告:就業》作了一個評估,上世紀90年代后期,全世界失業人口是1億人,現在增加到2億人。恰恰中國在過去十幾年時間裡,僅城鎮新增就業人口超過1.2億人。如果不是中國創造大量就業機會的話,今天的世界就不是2億的失業人口,而是3億。

從機制的角度來分析,為什麼中國能夠創造就業?大家知道,過去的五六年,全球金融危機嚴重影響了全世界的就業。美國在2007年達到就業的最高峰,此后就業率直線下跌,雖然金融危機后又開始回升,然而迄今為止依然沒有超過2007年的就業水平。現在美國總就業人數隻相當於2001年的水平。歐洲的情況就更嚴重了。我昨天上午在北大參加一個會議,西班牙馬德裡大學的校長介紹了現在西班牙大學生一畢業就失業的狀況,失業比例是多少呢?從原來的30%到40%,到現在基本超過了56%。他就問,中國是怎麼創造就業的?我們回答,中國是混合所有制經濟,會從各個方面千方百計創造就業。這次全會公報明確提出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這樣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過程就使得中國的就業形勢更加靈活,勞動力市場就更加具有競爭性和流動性。

當然,從老板的角度來看,可能會覺得員工的流動會使企業不穩定。但實際上,他可以通過很多辦法吸引優秀的員工留下來,這就能達到迫使老板改善勞動條件的目的。從這個角度來看,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既是我們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個理性選擇,也是必然選擇。

(責編:實習生、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熱帖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