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第八章 中國共產黨是如何解決就業問題的?

2013年11月14日15:49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中共十八大報告指出,“加強社會建設,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民生問題很多,涉及的范圍很廣,教育、醫療、住房等都屬於民生。但最主要的:一是就業。沒有就業就沒有收入,沒有收入就談不上受教育、看病、住房等等。二是社會保障。沒有了工作怎麼辦?掙的錢不夠上醫院怎麼辦?人老了以后怎麼辦?等等都是社會保障要解決的問題。三是分配公平。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收入差距不能過大,否則“事不公則心不平,心不平則氣不順,氣不順則難和諧” 。相比之下,分配問題更具根本性和源頭性。鄧小平在1993年曾說:“分配的問題大得很,少部分人獲得那麼多財富,大多數人沒有,這樣發展下去,總有一天會出大問題……過去我們講先發展起來,現在看,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比發展前少。”正是基於以上認識,中國共產黨非常重視這三個方面的民生問題。

中共十八大報告強調就業是民生之本。確實如此,就業是百姓自己最關心的事。席卷阿拉伯世界的社會動亂,歐洲重債國家連續爆發的大規模民眾示威游行,倫敦騷亂,美國的“佔領華爾街”運動等等,重要的誘因就是嚴重的失業問題,失業已經成為全球性、普遍性的問題。中國也不例外。與外國稍有不同的是,中國一方面面臨就業難,一方面也面臨招工難。從2010年開始,與每年幾百萬新增就業人口工作無著落相伴的,是用人單位招不到人的現象普遍出現。每年春節前后,不少地方曾經熙熙攘攘的勞務市場變得冷冷清清。面對缺工困境,不僅東南沿海很多企業奔赴中西部地區上門“請工”,當地企業也紛紛開出優惠條件在家門口“留工”。這種糾結,反映了中國就業供需之間的根本矛盾:結構性不平衡。

什麼叫結構性不平衡?我們以“新生代農民工”為例來說明這個問題。新生代農民工是指出生在農村、從小跟隨父母進城打工並在城市成長的青壯年勞動力。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2010年發布的《新生代中國農民工研究報告》,新生代農民工已經佔中國農民工總數的60%,他們更傾向於城市生活,有71%的女性和50%的男性希望在城市買房定居。在就業上,他們和老一代農民工最大的不同,是工資已經不是他們找工作的唯一考量因素,他們更在意工作環境,在意是否開心和個人價值的實現,工廠化、大規模、重復化、流水線式的枯燥工作環境已經難以讓他們滿意。這種特征不僅存在於新生代農民工身上,也是中國“80后”、“90后”的整體特征,特別是對於這一代大學生而言,他們雖然比農民工的選擇余地更大,但就業難度也越來越突出。他們寧願失業,也不願到工廠裡做裝配工,他們需要的是工作環境好、體面光鮮的白領工作崗位。

而在供給方面,以往的就業結構並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工廠還是原來的樣子,工作環境變化也不大,工作崗位大多還是藍領的工作。從發達國家的情況看,當第二產業不能提供足夠多的體面工作機會時,很多人會進入第三產業就業,因為第三產業除了餐飲、旅店、商業等傳統領域,還包括金融、咨詢、傳媒、教育、物流等新興領域,它提供的是更為個性化的服務,工作環境和社會評價比較高。但在中國,第三產業特別是其延伸領域發展的程度還不夠高,能夠提供的個性化就業崗位總量並不大,有限的崗位往往也由於信息不對稱等因素,不能在招聘上形成充分競爭。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相關專題
· 理論書庫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