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中國社會整體富裕程度的提升,也是就業供需不平衡的一個原因。二十幾年前家庭收入少的時候,即便在城市,學生一畢業就要馬上工作,不管工資多少,重要的是能夠貼補家用。現在不同了,有的年輕人畢業后選擇先玩兩年,經濟上“啃老”,等到有滿意的工作再就業。這裡要指出的是,無論是新生代農民工,還是大學畢業生,對於工作的態度已不完全取決於生計,而更注重個人感受、發展前景等精神因素。這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面對就業問題上的新情況,中共十八大提出要在中國“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這一論述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從數量上看,每個人都有一份工作﹔二是從質量上看,每個人在其工作崗位上都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高質量的就業”,就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通過政府與市場的共同作用所達到的全社會具備勞動能力的成員能夠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人位相適、按勞付酬。為此,“要貫徹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的方針,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
一是就業政策領航:在經濟轉型中拓展更多優質崗位。近年來,中國不斷強化政府促進就業的責任,初步建立了以《就業促進法》為核心的法律法規體系,形成了一整套穩定擴大就業的政策體系。在全球經濟形勢低迷,中國經濟“轉方式、調結構”壓力驟增的大背景下,中國政府以最大化就業為保底政策,以優質化就業為最高目標,最大限度地處理好調結構與保就業的關系,為不同就業群體提供更具針對性的崗位。如:制造業的改造升級,必須一方面創造一定數量的高端就業崗位,另一方面要保証淘汰崗位的穩妥分流,減少對就業負面影響。在培育新興產業過程中,著力發展那些吸納就業能力強,提供崗位質量高的產業。通過政府向社會購買公益性崗位的方式,為大齡下崗人員、殘疾登記人員等就業困難群體提供環保、綠化、衛生、交通、便民服務等公益性崗位。
二是自主創業起航:就業天地寬廣。中共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引導勞動者轉變就業觀念,鼓勵多渠道多形式就業,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創業不僅可以實現自身就業,還具有帶動他人就業的“倍增效應”。近年來,中國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自主創業,從中央政府《關於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工作的指導意見》的發布,到省市首批國家級創業城市創建活動的開展,從著手清理和消除阻礙創業的各種行業性、地區性壁壘,到完善和落實貸款、貼息、房租減免等鼓勵創業的金融政策,越來越多的創業者輕裝上陣,開啟夢想。新聞媒體還大力介紹創業典型,特別是那些面對失敗不屈不撓成功實現再創業的典型,營造了崇尚創業、競相創業、褒獎成功、寬容失敗的和諧創業環境和良好輿論氛圍,人們的創業意願不斷提升。
三是職業培訓助航:讓就業者贏在實力。近年來,中國政府越來越認識到就業培訓的重要性。在力度上,中國“十一五”(2006-2010年)規劃期間,政府用於就業培訓的經費達到230億元﹔在形式上,“訂單式”培訓等創新型勞務就業培訓風生水起﹔在政策上,中共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增強就業穩定性”。
四是信息服務護航:求職之路更順暢。近年來,中國各級政府積極調動市場和社會資源,設立各種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機構,積極為勞動者提供法律和政策咨詢服務,開展個人職業素質測評,幫助勞動者了解崗位狀況,更好地掌握求職方法。全國互聯互通的就業信息網絡建設也在不斷兼容和優化過程中,就業信息越來越公開,就業機會越來越公平。
相關專題 |
· 理論書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