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麼要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首先,中國同世界的關系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中國日益融入世界,中國的前途命運日益緊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運聯系在一起。然而,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與世界渴望了解中國文化的願望還不相適應。中國需要妥善回應外部世界關切,需要更多地將語言和文化介紹給世界,讓世界更好地了解當代中國的狀況,包括中國的基本國情、價值觀、發展道路、內外政策等等。其次,文化走出去是中國增強文化自信的需要。通過文化走出去,與各國開展文化交流與合作,中國老百姓可以從中了解自身文化所具有的優勢與不足,進而增強文化自信。第三,“文化走出去”也是為迎接后金融危機時期的挑戰,加速調整經濟結構。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出口導向型經濟模式遭遇嚴峻挑戰,經濟結構面臨調整。文化產業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式,在環保、節約資源、自主創新、帶動社會經濟轉型升級方面具有突出優勢。目前,中國已有2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提出建設文化強省、文化強區、文化強市的目標。第四,在全球化時代,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有理由讓中國的“以和為貴”的傳統文化精髓走向世界,為消除文化沖突、構建和諧世界做出貢獻。
但是,中國加大對外文化交流引起了西方一些人士的關注和議論,他們質疑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真實目的,擔心中國會借“文化走出去”對外輸出“中國模式”。這樣的思維,主要是源於不了解當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所堅持的發展理念和政策主張。
首先,中國沒有對外輸出中國模式的“沖動”。這在前面已經提到。長期以來,中國在國際社會始終秉持“各國有權根據自身國情和實際、走自己的路、辦好自己的事”的立場。十八大報告更把“發展模式多樣化”作為中國對外關系的重要主張。中國共產黨之所以推動“發展模式多樣化”,根本著眼點在於,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多種模式競相發展、優勢互補,不僅是經濟發展充滿活力的源泉,也是世界持久和平與普遍繁榮的根本保証。在中國共產黨看來,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主地選擇發展道路和社會制度的權利,就不會成為國際社會的平等成員而受到尊重,也談不上構建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
其次,中國也沒有對外輸出中國模式的能力。數個世紀以來,西方文化始終在國際文化格局中佔據著主導地位,掌握著國際話語權,而中國的文化價值觀則在國際文化格局中長期處於“結構性弱勢”的地位。試問,一個處於“結構性弱勢”地位的國家又如何能在全球輸出自身的模式?!這一擔心豈非杞人憂天?另外,西方影視書刊傳媒等文化產品對中國民眾產生的影響遠遠超出中國文化產品對西方民眾的影響。
第三,中國願與各國交流發展的經驗。在全球經濟衰退的新形勢下,中國式崛起和復興無疑引起了全球關注。如果有一些國家對中國的發展模式感興趣,並打算學習借鑒,中國當然願意介紹交流,不會藏著掖著。中國始終相信,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融合和取長補短有助於促進人類社會的共同發展進步。2011年,法國電力集團公司執行副總裁馬識路撰文指出:“世界需要中國,以審視自身的意識形態、政治和社會模式﹔中國也需要世界,以完善自身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相信中國的道路、理論和制度也會對其他國家有所幫助,隻要不抱偏見,相互學習借鑒總比自個兒摸索好,未雨綢繆總比雨后找傘強。
相關專題 |
· 理論書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