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第六章 中國為何不搞“多黨制”?

2013年11月14日15:42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政黨制度是現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一個國家實際掌握政權的政黨數目為標准,可以將政黨制度劃分為一黨制、兩黨制和多黨制。政黨制度不是主觀想象出來的,其形成受一國的國體、社會經濟基礎,以及國家內部各個階級、階層的力量對比的影響,也受一個國家的歷史傳統和特定的國際環境的影響。各國政黨制度的不同體現了人類文明發展的多樣性。隻要符合一國國情、民族性格、社會歷史條件,且利於政局穩定、人民幸福和生產力提高,就是好的、有效的制度。中國的政黨制度是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既不同於西方國家的兩黨或多黨競爭制,也有別於有的國家實行的一黨制。它包含三點要義:一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二是多黨合作,三是政治協商。這一制度是在中國長期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形成和發展的,適合中國國情且符合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歷史必然性和現實合理性。有外國朋友問,其他政黨為什麼要接受中共的領導?將來有一天中國會不會實行西方的多黨制?

要理解這個問題,必須了解中國的歷史,了解這一制度形成的背景。近代以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導致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遭受巨大摧殘,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成為中國人民的兩大歷史任務。在中國革命的發展進程中,曾兩度出現“多黨政治”的局勢。20世紀初,以孫中山為代表的民族資產階級領導辛亥革命取得成功,當時各個階級、階層開始競相效仿組織政黨,“集會結社,猶如瘋狂,而政黨之名,如春草怒生,為數幾至近百”,形成了中國近代史上政黨林立、多黨競爭的格局。孫中山和同盟會的領導人也曾效仿西方推進議會民主和多黨競爭,但都以失敗告終。孫中山不得不承認,“中國幾千年來社會上的民情風土習慣,和歐美的大不相同。中國的社會性質和歐美不同,所以管理社會的政治自然也是和歐美的不同,不能完全仿效歐美。”之后,孫中山開始重新思考中國革命的前途和方式,意識到單靠國民黨自身力量無力改變中國社會現狀,於是提出“新三民主義”,並開始與中國共產黨合作。但由於國民黨右派的叛變,第一次國內大革命以失敗告終,至此開始了國民黨長達22年的一黨專政統治。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國共兩黨進行重慶談判,“多黨政治”的局勢再度到來。雙方談了40天,最后國民黨蔣介石向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中國的天上,不能同時存在兩個太陽。”中國共產黨無奈,毛澤東隻得回答:“那就由中國老百姓最后決定,留下一個、去掉一個。”結果中國的老百姓把中國共產黨留下了。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發端於抗戰時期要求結束國民黨一黨訓政的民主憲政運動。在抗戰后期,為打敗日本侵略者和建設新中國,中國共產黨提出立即廢除國民黨一黨專政、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並得到了各民主黨派和社會各界的響應和擁護。抗戰勝利后,中共為建立民主聯合政府而不懈努力,但遭到國民黨拒絕。國民黨繼續實行獨裁政策導致民主黨派徹底放棄“中間路線”,形成了與共產黨親密合作、共同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基本格局。1949年4月21日,中國共產黨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並通過共同綱領,標志著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正式形成。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相關專題
· 理論書庫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