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第四章 中國共產黨憑什麼保持先進?

2013年11月14日15:33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對於中國共產黨來說,90多年來最大的轉變既包括從一個革命黨到執政黨的轉變,也包括從革命式執政到建設式執政的轉變。前者是地位和定位的轉變,后者是執政方式的轉變。中共實現這一轉變並非易事,曾經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文革”期間“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理論的提出說明,中共雖在執政,但腦子裡還是革命的思想,總想著要打倒誰。“抓革命、促生產”的口號也表明那時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手段還是政治運動式的,熱鬧是熱鬧了,激情也夠激情,但沒有多少可持續性,因為這不符合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規律。直到改革開放以后,中共才逐漸明白原來革命和執政是兩回事,明白了建設一個新世界一點也不比破壞一個舊世界容易,明白了要實現四個現代化,需要學習和掌握的東西實在太多。於是,一方面,中共把工作重心轉到經濟建設這個執政的核心的問題上,另一方面探索執政經驗。在這一過程中主要在三個方面下了功夫:一是注意黨的代表性。二是注重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也就是程序問題。三是加強學習、提高能力。

先說黨的代表性。這在前面也簡單提到過,主要是擴大並鞏固黨的社會基礎。執政黨的社會基礎越廣泛、越鞏固,執政合法性的認同面就越寬廣,執政地位就越鞏固。現階段,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形式的多樣化,利益也出現了多樣化趨勢。一方面,原來意義的工人階級在內涵上發生了變化。工人不再是“無產者”,在一些企業,工人也不再是單純的受雇者,由於實行股份制或參與股票市場而成了股東﹔在發展較快的農村,隨著農業集約化程度的提高,勞動力向其他行業轉移,過去被束縛在土地上的農民變成了現代化企業中的工人﹔隨著科技革命的不斷深入和企業的現代化管理,大批非傳統意義上的勞動者(如知識分子)進入工人階級的隊伍。另一方面,整個社會中各階層之間的比例發生了變化。傳統意義的工人隊伍逐漸縮小,白領工人、技術人員、企業管理人員、干部、教師和自由職業者的隊伍不斷擴大﹔個體戶、私營企業主的數量也由於從社會主義經濟的“補充”變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大量增長。中共提出了“黨必須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核心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一步拓展了中共執政的合法性基礎。“最廣大”一詞,說明在代表人民利益時要增強廣泛性,既要關注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的利益,也要兼顧其他勞動者、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者的利益。黨的社會基礎和群眾基礎的擴大,有利於中共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更好地發揮執政黨的整合作用。

再說程序。程序民主是現代民主的重要方面。要想代表人家,首先必須保証代表人家做出的決策或事情是正確的,否則人家就不願意被代表。這就要求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不一定保証決策是正確的,但正確率至少比不科學不民主的決策正確率要高。中共以前吃過這方面的虧,所以現在特別注意這個問題。在中國,國家的大政方針,都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從國家的整體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從世情、國情出發,根據不同時期的不同情況,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總結各地的實際經驗,集中人民群眾的智慧,依照法定程序決定的。這個過程是一個民主決策、集體決策、科學決策和依法決策的過程。中央層面的一個完整的黨內決策過程通常是這樣的:

——先是進行調查研究,向各地政府、研究機構和社會了解中國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進一步發展的建議。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相關專題
· 理論書庫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