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部長 韓長賦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世紀以來,廣大農村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改善。但是,客觀地講,城鄉差距還很大。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在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突出問題裡邊,工農城鄉關系的不平衡是目前我國最大的經濟和社會結構性矛盾,所以城鄉發展差距是最大的差距。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深入實施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要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逐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促進城鄉共同繁榮,讓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就要把握20個字,“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20字方針既是中央對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也是新農村建設的總體目標。當前推動農村發展,縮小城鄉差距,最重要的是解決好三個方面的問題:
解決好農民工問題 穩定有序推進農民工市民化
一是解決好農民工問題,穩定有序地推進農民工市民化。農民工問題可以說是中國特色,也是幾十年城鄉分治長期積累的問題在改革開放之后,經濟起飛、體制轉軌、社會轉型期的集中釋放。推進城鎮化一個很大的任務,甚至可以說是主要的任務,是實現農民的轉移和城鎮化,農民向城鎮轉移就業,既可使外出農民獲得更好的工作和生活,又能使留下的農民有擴大農業經營規模的空間。所以富裕農民並不是說把農民都減少了,但是減少農民有兩方面好處,一方面走出去的生活過得更好,另一方面留下來的土地可以變得更多。土地作為生產要素,應該流轉、需要流轉。搞現代農業,一定要有適當的規模,利用機械、使用科技。種地要有效益,首先得有一定的規模。土地要走經營規模的路子,前提就是大量的農業人口和勞動力要轉移出去。土地流轉的進度要和農民的轉移相適應,土地經營規模也要和勞動力相適應,所以我們提出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農民工進入城市,成為產業工人的主體、城市新增人口的主要來源,特別是建筑行業、紡織行業、冶金制造行業,主要是從外地來的農民工。農民工對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貢獻之大,對我國社會結構變化、社會變遷影響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也是歷史性的。據國家統計局監測,2012年我國農民工總數達2.63億人,其中1.6億在城裡,其他的在縣鎮。
農民工在城鎮工作、居住和生活,但是他們從戶籍身份看仍然是農民,是基本脫離農村而又沒有真正融入城市、尚處於社會結構中第三元狀態的一個龐大社會群體。新生代農民工,也就是80后、90后已經成為農民工大軍的主要組成,佔外出農民工的比例大約在60%。也就是說,有1億多的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裡就業,實際上,我們也不可能再指望新生代農民工回到農村種地,他們大多數人本身就沒有承包地,而且絕大多數從來沒有種過地,也不想再回去種地。據調查,新生代農民工沒有從事過農業生產的佔84.5%,希望在城裡定居的佔93.6%。從社會公平的角度講,也不應該讓上億的人口把青春獻給城市,把養老負擔再甩給農村。因此,從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調整城鄉關系的角度出發,要真正打開城門,以包容的胸懷和積極的態度接納農民工,使其逐步有序轉為城市居民。當然了,也不能都進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
近年來,中央高度重視農民工問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別是2006年國務院下發了《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國發[2006]5號),共40條。農民工務工就業的環境有了明顯改善,農民外出務工辦証、收費基本取消,農民工工資水平不斷提高標准,子女能在務工地接受義務教育,另外勞動保障、特別是工傷保險等也向農民工覆蓋,等等。應該說有很大的進步,現在農民工可以自由支配他的勞動力,但是也要看到,實現城鄉勞動力平等就業、同工同酬同權同待遇,任務還十分艱巨,還需要一個過程。所以我們既要立足當前,著力解決農民工的就業、工資、社保、居住、子女上學等現實問題,為其在城市穩定就業居住奠定基礎﹔又要著眼長遠,推進城鄉聯動改革,逐步取消戶籍制度所賦予的城鄉居民身份差別,暢通農民工成長、上升通道,讓具備條件的農民工在就業地逐步安家落戶,使他們工作融入企業、子女融入學校、家庭融入社區、心理融入社會。
相關專題 |
· 凝聚中國力量 實現中國夢 · 《人民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