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韓長賦:實現中國夢  基礎在“三農”

農業部部長 韓長賦 

2013年11月12日14:25   來源:人民網-人民論壇

原標題:實現中國夢 基礎在“三農”

  解決好農村公共事業發展問題 逐步促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

  二是解決好農村公共事業發展問題,逐步促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近年來,中央高度重視改善農村民生,把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環節,加快推進農村“水電路氣房”建設,農村面貌煥然一新。2002年以來,全國新建改建農村公路272萬公裡,解決了3.26億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新增農村沼氣用戶3000多萬戶,改造農村危房460多萬戶。目前,全國100%的行政村和95%以上的自然村通上了電話,100%的鄉鎮和近90%的行政村通了寬帶。同時,逐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取得實質性進展,農村的文化、教育、衛生、社保等社會事業取得顯著進展。我們長期實行的是城鄉分割的社會政策,城裡面的公共服務是政府管的,而農村的是農民自己辦的,比如說教育,城裡人從來沒有聽說過,孩子上學的校舍要集資,但是農村是這樣的。應該看到,這些年發生了根本性改變,現在的農村實現了真正的義務教育,不集資辦校舍了,特別是在農村建立了社會保障制度。新世紀以來,我們國家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農村有兩大歷史性變革,惠及億萬農民,必將載入史冊。一是免除農業稅。二是在農村實行社會保障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基本實現對農村人口的全覆蓋,參加新農合人數超過8億,60歲以上老人,大多數都已經進入新型農村養老保險,這都是歷史進步,也是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

  但是我們也看到,由於歷史欠賬多,過去是城鄉兩套制度,所以農村基礎設施落后、社會事業發展水平低的問題還沒有根本解決。另外城鄉公共服務包括社保還是兩套體系、兩種標准。農村落后,很大程度上表現為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落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落后。為此,要加大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力度,加快健全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制度框架,逐步提高標准和保障水平,最終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總的來說,要把公共財政向農村傾斜,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這是我們的方向。我們要真正推進農村的道路硬化、路燈亮化、村庄綠化、環境淨化、庭院美化,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

  解決好城鄉要素不平等交換問題 加快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三是解決好城鄉要素不平等交換問題,加快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當前,我國城鄉二元結構主要問題是城鄉要素交換不平等。計劃經濟時期,我們實行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靠農業農村來支持工業、建設城市。改革開放之初,有關機構算過一筆賬,當時全國工業淨積累剛好與農產品剪刀差多年的總積累大體相當,就可以想象農民對工業化的貢獻有多大。改革開放之后,我們逐步放開了價格,應該說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逐步在減少、消失,但是要素城鎮化超前,農民城鎮化滯后,土地、資金和勞動力等資源要素的不平等交換突出起來。我們現在講,要逐步縮小或者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現在城鄉二元結構的關鍵問題,主要是城鄉要素的交換不平等。一個是土地方面,要搞工業化、城鎮化,肯定要征用一部分土地,近年來我們征地補償費用逐年提高,但還是大大低於土地的市場價格。出讓價格往往是征地補償費的十幾倍甚至幾十倍,土地出讓的收益,級差地租是巨大的。土地出讓收入大部分用於城市建設,直接用於農業的佔比還是比較少的。金融方面,農民和農業積累的資金大量流入城市工業項目。農村資金供給嚴重短缺,提高了農業和農民的融資成本。勞動力方面,也有專家測算,農民工通過低工資和沒有強制規定上社保的方式,每年為城鎮積累的資金數量也是比較大的。

  為此,我們要充分發揮政府調控和政策引導作用,加快建立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合理補償機制,進一步使要素向“三農”流動。因為農業是基礎,農業是薄弱環節,農業現代化是短腿,沒有要素的支持和投入,想快趕上來是很難的。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改革征地制度,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土地征用,要讓農民得到合理的補償。要加快推進農村金融改革,完善和強化農村金融服務引導政策,推進農村金融組織創新、服務創新、制度創新,包括產品創新,要建立符合農村實際的抵押、擔保制度,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逐步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農民怕“三大”,第一上大學,確實上大學四年讀起來,沒有六七萬可能下不來,但是這個現在也解決了,國家出台了政策,助學制度,包括助學貸款制度、助學資助制度,不使一個孩子因為拿不起學費而輟學。第二,生大病,現在有新農合,還有大病救助制度,所以基本上費用絕大多數可以報銷了,也得到了比較好的解決。遭大災,這個還沒有很好的解決,我們支持農民加入保險,但是過去沒有保險,這還是一個新生事物,在不斷地推進探索。現在保險的覆蓋面還不夠寬,標准還不夠高,特別是覆蓋面。一場疫病,一場大水等滅頂之災還是有風險的,所以我們要完善保險制度,通過分散風險機制來解決問題。同時,還要加快形成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建立城鄉平等就業制度。這三個問題,農民工的問題解決好,農村的公共服務問題解決好,還有城鄉要素交換的問題解決好,相信會從根本上促進農民問題的解決,從根本上為新農村的建設提供強大的動力和資源支持。

  特別指出一點,推進城鎮化不能取代新農村建設,也不能取代新農村。城鎮化是世界各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和必然方向,但是城鎮化推進過程中,也必須建設新農村,因為中國人口多,主要是農民多﹔農民要進城,但不可能都進城,更不可能都進大城市。所以,城鎮化要加快推進,但新農村建設也不能忽視。2012年我國城鎮化率已經達到了52.6%,當然這是常住人口,如果按照戶籍人口算大約還是在35%左右。即使到2030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了70%,按屆時總人口15億人計算,仍有4.5億人生活在農村,雖比現在大幅度減少,但還是很大的數字,這就是中國的國情。我們必須在加快城鎮化建設的同時,推進新農村建設﹔推進新農村建設,也不能盲目套用城鎮化建設的做法,簡單地撤村並居,讓農民上樓。城鄉一體化不是城鄉同樣化,更不是所謂的“去農村化”。有差異才有多樣化,如果把新農村都建成高樓大廈,到哪裡去尋找“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樣的田園風光,到哪裡去體會“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這種意境。城鎮和農村應當和諧一體,各具特色、相互輝映,不能有巨大的反差,也不能沒有區別,否則就可能城鎮不像城鎮、農村不像農村。建筑是寫在地上的藝術,是個歷史行為,犯了錯誤是不大好改的,新農村應該是升級版的農村,不應該是縮小版的城市。所以隻有傳承鄉村文明,保留田園風光,發展現代農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那才是美麗鄉村。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