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文化在改革中迸發活力——深化改革述評之三

2013年11月04日10:46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文化在改革中迸發活力

公共文化事業:服務網絡初步形成

在文化產業大發展的同時,我國公共文化事業建設也在加速推進。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合理分擔的公共文化機構運行經費保障機制基本建立,實現了全國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全部免費開放,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已初步形成。據統計,“十一五”時期全國文化事業費共計1220億元,年均增長19.3%,是改革開放以來增速最快的一個時期﹔人均文化事業費從2007年的15.06元增加到2011年的29.14元,增幅為93.49%。目前,我國廣播、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分別達到96.31%和97.23%。全國已建成30多萬個“農家書屋”,中西部地區有20萬個﹔全國共有縣級公共圖書館2400多個,覆蓋率達87.16%,縣級文化館2862個,覆蓋率達100%﹔鄉鎮(街道)文化站超過3.8萬個,覆蓋率達94.8%,基本實現了“鄉鄉有綜合文化站”。

對於一些面臨較大生存發展壓力的公共文化事業,國家通過各種舉措“扶上馬、送一程”。2005年,文化部在全國范圍內確定了11個國家重點京劇院團和17個省級重點京劇院團為重點扶持對象,與財政部制定了《國家重點京劇院團保護和扶持規劃》。2006年至2010年,中央財政共投入專項資金5000萬元﹔2011年起,《規劃》進入第二期,每年繼續投入1000萬元對國家重點京劇院團予以扶持。今年6月,文化部會同中宣部等8部門出台了指導意見,設立國家藝術基金,將通過項目補貼、優秀獎勵、匹配資助等方式,支持轉企改制國有文藝院團改革發展。

事實上,不僅是劇團等市場主體,在文化體制改革中,作為改革推動者的文化行政部門,同時也是“被改革者”。據悉,按照國務院的統一部署,文化部將進一步加大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力度,以更有效地激發文化發展活力。

文化“走出去”:知名品牌走向世界

10年前,文化體制改革剛剛啟動,有不少人擔心大量文化單位轉企改制,文藝精品是否還有人去創作?中華優秀文化是否還能傳承?我國文化軟實力將如何提升?

今天看來,這些擔心完全沒有必要。

在影視劇方面,中國電視劇年產量已達1.7萬集,居世界第一,許多思想性、藝術性俱佳的電視劇遠銷海外,《媳婦的美好時代》在非洲掀起收視熱潮,《李小龍傳奇》《甄嬛傳》等進入了美國主流電視台播放﹔2013年前三季度全國電影票房收入達164.3億元,其中國產電影票房95.6億元,同比增長93.8%,佔總票房的58.2%,《失戀33天》《泰囧》《中國合伙人》等國產中小成本電影屢創票房神話。

舞台藝術方面,一大批富有民族特色、體現時代風貌、展示中國氣派的文藝精品涌現。反映晉商誠信為本的話劇《立秋》,走進全國近百個城市,演出600場,觀眾60多萬人﹔展現農民工道德精神的秦腔《西京故事》一年演出150多場。一批優秀節目和演員在國際重大藝術比賽中獲獎,為中國藝術贏得了榮譽——廣州軍區戰士雜技團雜技芭蕾《天鵝湖》獲2008年度英國曼徹斯特戲劇獎“最佳國際劇目”,全球巡演2500場﹔上海雜技團有限公司的《騰躍——大跳板》和《男子藝術造型》獲得2012年第36屆蒙特卡洛國際馬戲節比賽“金小丑”獎。

來自文化部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保持著良好的文化交流關系,與145個國家簽署了政府間文化合作協定和年度文化交流執行計劃,一批知名文化品牌走向世界。2011年10月1日,美國紐約時代廣場的戶外顯示屏上,水墨動畫形象的中國先哲孔子,與熙來攘往的人群融為一體。那一刻,人們看到了一個古老民族在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自信。

這,就是改革的力量。(記者 韓業庭)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程宏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