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哲學智慧與精神家園

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吉林大學哲學基礎理論研究中心主任 孫正聿

2013年10月29日11:03   來源:吉林日報

原標題:哲學智慧與精神家園

人的思想與哲學的“反思”

哲學的“愛智”表明了哲學是一種特殊的智慧,它具有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那麼哲學這種思維方式一般我們是用兩個字來表達的——反思。什麼叫反思呢?用黑格爾的話說,反思是思想以自身為對象反過來而思之。在日常生活當中大家不把思維和存在的關系當成問題的,隻有進入到哲學反思的時候,你真正地觸及到理論思維的時候,才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我把哲學的反思概括為四個方面:一,構成思想的基本信念﹔二,構成思想的基本方式﹔三,構成思想的基本邏輯﹔四,構成思想的基本觀念。掌握了這四個方面,你就知道怎麼去進行哲學思考,而且還知道怎麼用哲學去分析和研究問題。人類思想從總體上可以概括為兩個最基本的維度,一個叫構成思想的維度,一個叫反思思想的維度。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幾乎都是構成思想的維度,認識就在思想觀念當中達到主觀和客觀的一致,實踐就是在現實當中達到主觀和客觀的統一,這就叫構成思想。什麼叫反思思想呢?反思思想是把你已經構成的思想作為一個再思想的對象,這個再思想的反思有四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對構成思想的基本信念的反思。古今中外的哲學首先解決的都是這個基本信念問題,這個基本信念就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這個關系問題的實質內容是什麼?我引用恩格斯的一段話:“我們的主觀的思維和客觀的世界服從於同樣的規律,因此二者在自己的結果中不能互相矛盾,而必須彼此一致,它是我們理論思維的不自覺的和無條件的前提。”恩格斯的這個論斷講了一個我們人類思想的最根本的道理,我們所要學習的哲學的最根本的道理,什麼道理呢?恩格斯說,我們的這個主觀的思維和客觀的世界服從於同樣的規律,因此二者在他們的結果當中就不能互相矛盾,而必須是彼此一致的。這是前兩層意思了,重要的是第三層意思,這種思維和存在的規律的一致是什麼呢?是我們進行思想的不自覺的和無條件的前提。哲學首先是思考這個理論思維的不自覺的和無條件的前提。

說老實話,真正想學習理論絕不是很輕易的一件事情,什麼叫做學習?真正的學習就是跟自己過不去,就是跟自己較勁,就是要讀那些引起頭疼的書。我在今年吉林大學開學典禮上說,我既喜歡看到我們的同學在圖書館裡邊靜靜地讀書,我也喜歡看到我們的同學在操場上奔跑,我就不喜歡看到我們的同學泡網吧,什麼東西都是吸引眼球的,什麼東西都是八卦的,什麼東西都是過眼煙雲的,你能學到什麼呢?你從來沒有跟自己過不去,你從來沒有跟自己較勁,你從來沒有從那些引起頭疼的書,看哪本書都像聽相聲一樣,哈哈一笑了之,你能學到什麼呢?我們現在的大學生不太容易找到工作,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們首先不要怨天尤人,而是應當問一問自己在大學的四年生活當中學到了什麼,你有什麼真實的本領,你能當“某種人”嗎,你使自己“作為人而成為人”嗎?應該是追問的、自覺的。在學校就是學習,就是思考,就是提高自己的理論思維能力,就是使自己有健全的人格,你有很強的理論思維能力和健全的人格,就有了工作的基礎。我想我們首先應該整體地解決我們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問題,我們應該好好學習,而學習是一個艱苦的過程。

我說到哲學,它首先是要反思我們理論思維的不自覺的和無條件的前提。你學習數理化、天地生、政經法,都是把我們的思維的規定就是存在的規定作為一個不自覺的和無條件的前提,而哲學是什麼呢?哲學就是要追問,我們的思維的規律和那個存在的規律就是同樣的規律嗎?這就是哲學問題了,有了這種追問,你就會直接提高自己的理論思維能力。愛因斯坦和玻爾曾經有一個關於量子力學的爭論,說那個微觀粒子究竟是微觀粒子本身的客觀存在呢,還是它通過我們的儀器的一種宏觀的顯現呢?科學問題生成的都是哲學問題,這就是真實的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對構成思想的基本信念的前提批判,我提出了六種對象:一,思維和存在的抽象的統一﹔二,思維和存在的抽象的對立﹔三,思維和存在的邏輯的統一﹔四,思維和存在的歷史的統一﹔五,思維和存在的文化反省中的統一﹔六,馬克思所說的實踐論理解中的這種思維和存在的統一。這是對於我們構成思想的基本信念的反思。

第二,對構成思想的基本方式的反思。馬克思說人類是用各種各樣的方式把握世界的,我們是用宗教的、藝術的、科學的、哲學的、倫理的方式來把握世界,所以我們才構成了這樣一個色彩斑斕的、五彩繽紛的、姹紫嫣紅的世界圖景。你掌握了哪種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你才能夠構成相應的世界圖景,學了哲學就會對於你生活當中的方方面面都能有一個更加深刻的思考。

比如我們現在講校園文化,注重文學藝術。馬克思說藝術是人類把握世界的一種基本方式,這就是涉及到哲學的反思,怎麼理解藝術呢?著名的美學家蘇珊·朗格說,藝術是創造,但是這個藝術究竟創造了什麼呢?我在《哲學通論》裡說,那個文學家是創造了語言還是創造了文字?那個音樂家是創造了音符還是創造了旋律?那個畫家是創造了顏料還是創造了畫布?尤其更直觀地說,那個舞蹈家是創造了胳膊還是創造了腿?什麼也沒創造,那為什麼藝術叫創造呢?這就叫哲學的追問了,通過這個追問追問出什麼呢?追問出人創造的意義的世界才是真正的精神家園。所以美是生活,美是發現。齊白石畫的蝦不能在水裡游,徐悲鴻畫的馬不能在草原上奔馳,但是當我們看到了齊白石的蝦和徐悲鴻的馬,我們感到了生命的躍動與世界的美好。隻有文學才能夠使我們看到太陽的時候說旭日和夕陽。前幾天開學典禮,正好在八月十五之前,我說這是你們新生在吉林大學度過的第一個中秋節,希望你們在賞月的時候不僅僅能夠有濃濃的情意,而且能夠吟誦出這樣的一些詩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這意義就不一樣了,你的八月十五和別人的八月十五就不一樣了,你的充滿一種美好的東西。一個人沒有一點藝術的品味,沒有一點文學的修養,不可能過一個馮先生所說的“作為人而成為人”的生活。這不就是藝術嘛,這不就是對藝術的反省嘛。

我們再說宗教,現在宗教是一個重大的社會現象,其實也是我們中國現在意識形態方面所面對的一個重大的問題,究竟怎麼理解宗教呢?我想還是得回到我們的老祖宗,因為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講的道理是極為深刻的。關於什麼是宗教,沒有一個人超過馬克思講的那一句話,“宗教就是還沒有獲得自我,或者再度喪失了自我的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感覺”。我不知道在座有沒有同學有傾向信點什麼東西,如果你能夠理解馬克思的這個思想,我想你不會信別的,你會信馬克思主義。宗教就是你還沒有獲得自我,或者你曾經獲得自我但是你再度喪失了自我的那樣一種自我意識和自我感覺。上帝是人的本質的異化,人把自己的本質讓渡給上帝了,所以上帝變成了一個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在的存在,不是宗教創造了人,而是人創造了宗教。有人對我說,孫老師你有沒有信仰?我說有信仰,我信馬克思主義。這不是一種政治宣傳,而是我發自內心的一種最真實、最真誠的想法,而且這種最真誠、最真實的想法是基於我幾十年的理論研究的結果。如果你有這樣一種哲學思考,你真正讀了馬克思的書,就會對宗教有一個真實的深刻的理解。

現在我們大家都在學科學,怎麼理解科學呢?科學是以整個世界為對象而構成關於整個世界的全部的思想。哲學是以科學所形成的關於全部世界的思想為對象,反過來而思之,所以哲學是反思,而科學是構成思想。這就是哲學對科學的巨大作用,它能推進科學的發展,而不是我們所理解的科學的科學,好像哲學凌駕於科學之上。哲學和科學在人類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當中各有各的作用。我在《哲學通論》裡邊說過那樣一段話:哲學不是宗教,但它也給予人以信仰﹔哲學不是藝術,但是它仍然給人以美感﹔哲學不是科學,但是它也給人以真理﹔哲學不是倫理,但是它也勸導人類以向善。難道哲學什麼都是,又什麼都不是嗎?不是的,哲學是恩格斯所說的以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為對象,從而揭示我們構成思想的基本信念和我們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這是我說的第一點和第二點。

第三,對構成思想的基本邏輯的反思。一般大學都開邏輯課,毛澤東當年特別提倡大家都學一點邏輯,因為人首先需要合乎邏輯的思考。你學習就要學會清晰的思考,清晰的表達,要合乎邏輯。形式邏輯是最基本的思維的邏輯,如果連形式邏輯都不遵守,你說的話不都是糊涂話嘛。但是你仔細分析人們說話,很多人說的是違背形式邏輯的,但是哲學一個重大的任務是對形式邏輯的前提批判,也就是說它不僅僅要考察人類思維的形式結構,它更要去研究人類用於把握世界的那個概念的發展,所以列寧說,概念、范疇,不是人類認識的工具而是人類認識的階梯和支撐點。其實你們到大學學什麼來了?到大學就是學習你這個專業的概念、范疇和由它們構成的公理系統。什麼叫做專業,什麼叫非專業,專業和非專業的區別在哪?非專業就是把概念變成名稱,而專業是把名稱變為概念。所有的話大家都能說,但為啥我專業,你非專業,或者反過來我非專業,你專業呢?比如說哲學的話,我專業,可能在座的多數同志不是專業,為什麼呢?因為你們說哲學那個話的時候是把哲學的概念當成名稱說的,物質、認識、實踐、規律、真理,你跟我一樣說,可是你不了解它的哲學內涵,我為什麼是哲學專業呢?當我說這些概念的時候,我不是說名稱,而是說概念,什麼叫概念呢?概念是人類文明史的積澱和總結,所以恩格斯說哲學就是“一種建立在通曉思維的歷史和成就的基礎上的理論思維”。

我寫了一篇文章在中國學界產生了很大的反響,也有很大的爭議,題目就是《“哲學就是哲學史”的涵義與意義》。哲學是一種歷史性的思想,而哲學史是一種思想性的歷史,離開了哲學史沒有哲學,我之所以是哲學專業,是因為我知道古今中外的哲學家們都說了什麼,你之所以不是哲學專業,是因為你不知道古今中外哲學家都說了什麼。實際上這個道理很簡單。我在那篇文章裡提出三個問題:如果搞哲學的人不掌握哲學史,如何專業地研究哲學,如何以哲學的方式面對現實,如何進行哲學的理論創新呢?三個都做不到吧。所有的專業學科都如此。我第一次去參加全國政協會的時候,我的提案是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要學習當代的社會科學,就是說,你隻有在掌握當代社會科學的前提下,才能夠真正地參政議政。為什麼總書記昨天接見清華大學管理學院的那些外國顧問們?我們中國的問題我們不是更清楚,為什麼要請國外的經濟學家、管理學家來做顧問呢?想一想,這就是專業和非專業的區別。所以大家要是真正地學習,必須是在一個專業的意義上來進行學習。

所謂思想的反思絕不是空洞和抽象的,它首先是對於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的基本信念的批判,這樣的批判才能堅定我們的理想和信念。如果我們不知道馬克思發現的歷史規律到底是不是那麼回事,那麼你會相信馬克思主義嗎?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裡邊說,馬克思一生有兩個偉大的發現:第一,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第二,發現了資本主義的特殊的運動規律。隻有堅信馬克思所發現的這兩個規律,你才能夠堅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現在說群眾路線教育,讓我們的黨員干部堅定理想信念,你能堅定嗎?你今天信,明天可能就不信了,甚至從一開始你也許就沒信,因為你從來沒有承諾我們思維的規定能夠把握到存在的規定。這聽起來是抽象的哲學問題,它深層地蘊涵著最真實的現實問題,所以馬克思在評論黑格爾的時候說,黑格爾是以最抽象的形式表達了人類最現實的生存狀況,因為人類現在就在受抽象的統治。

第四,對於構成思想的基本信念的批判,最重要的是對構成思想的基本觀念的前提批判。我們大家在形成思想的時候,總有一些去構成思維和存在統一的最基本的一些觀念,而哲學就是在批判地反思這些基本觀念。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第一就是說“人”,中國人罵人最厲害的一句話是什麼?“某某人不是人”。可是你說人家不是人,得先知道啥叫人,回家一查字典,人是能夠制造和使用工具的高級動物。那你罵人的時候是在說他不會使用工具,不會制造工具嗎?肯定不是。你是說這個人缺少人性,沒有人格,丟了人倫,失掉了人情,總而言之沒了人味,這樣你才說他不是人,但是你這樣其實是在說什麼呢?“人”是什麼嘛!所以這就回到我們的老祖宗了,馬克思說“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而這種社會關系的總和具有歷史的和時代的內涵,所以人本身是發展的。恩格斯說,整個人類的歷史不過是人性的改變的過程而已。我們學習了馬克思的理論,學習了哲學,我們才能夠真正去理解恩格斯所說的“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的發展”,人是歷史發展的,我們對人的理解也是歷史發展的。前幾天我們有個中文系的博士對我進行採訪,讓我評論當代中國文學,特別是評論莫言獲諾獎,這篇文章剛發出來。文學也好,哲學也好,它實際上在理解人性,是在挖掘著人性,而人性是個歷史的東西,不是個抽象的東西。對待文學創作、文學批評,對待馬克思主義,現在有兩種傾向是非常值得警惕的:第一,仍然是教條主義地去對待馬克思主義,就是說他去尋章摘句,也不知道馬克思的意思,就把馬克思的某句話往他的文學評論裡邊一套﹔第二,他是迫於無奈,本來不是真正想用,但是覺得不用又不能裝潢門面。這兩種傾向,都沒有理解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首先是一種學說,同時又是一種學術,但是對我們每個人來說它應該內化為我們的一種學養,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真正變成我們去觀察現實、分析問題的偉大的認識工具,我們才能真實地掌握馬克思主義。我舉一個例子,大學生,今天現實主義,明天理想主義,后天實用主義,怎麼總是搖擺不定呢?為什麼今天這樣,明天那樣,為什麼不堅定呢?所以人們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一個真正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必須以理論作為支撐。總書記說的“缺鈣”,缺什麼鈣呢?缺理論之鈣,缺馬克思主義理論之鈣。你要想有一種堅定的理想和信念,要能夠真實地去奮斗,最重要的是你要有這種真實的“看家本領”。比如說到歷史,現在一種思潮是歷史虛無主義。那麼怎樣看待歷史?馬克思說,“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這種創造活動不是隨心所欲的,不是在他們自己的選定的條件下進行的”,“人既是歷史的經常的前提,也是歷史的經常的結果,人隻有作為歷史的經常的結果才能夠構成歷史的經常的前提”。我們現在怎麼看待現實呢?恩格斯有句名言,片面性是歷史發展的形式,歷史總是以退步的形式而實現自己的進步。我們現在一看改革開放這也是問題了,那也問題了,如此等等。我們從一個宏觀歷史視野去看,才能看清問題。“一切從實際出發”,什麼叫實際?我們在看實際的時候必須分清現象和本質、主流和支流、局部和全局、現實和可能,如此等等。對實際進行這樣一種矛盾的分析,我們才能夠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一些人開口閉口說“一切從實際出發”,它成了一個抽象的口號和一句空洞的套話。一切從實際出發,必須學習毛澤東的《實踐論》、《矛盾論》,你必須系統掌握理論,因為觀察滲透理論,觀察負載理論,沒有中性的觀察。所以真正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既要堅決地反對那樣一種蜻蜓點水、走馬觀花、刻舟求劍,但另一方面它又對我們認識的主體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這才是哲學的反思。必須掌握理論,所以叫做理論聯系實際,理論和實踐的統一。最近《科學發展觀學習綱要》發行了,怎麼理解科學發展觀?怎麼理解發展?什麼是發展?這就是哲學的任務,哲學的反思了。什麼叫做“以人為本”呢?它是對於發展提出了一個標准、根據和尺度。任何一個社會的發展問題首先是一個標准和選擇的問題,發展就是在我們的一種順序性的選擇和安排當中確定的一種基本理念,我們的基本理念是“以人為本”。而歷史的發展總是片面的,正因為歷史的發展是片面的,所以我們的科學發展觀要求的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統籌兼顧。我們學習了哲學之后,絕不只是收獲了一些抽象的、思辨的概念,而是具有了一種極為現實的、能夠轉化為我們的學習和工作的最真實的本領。這是我跟大家說的第二個大問題,人的思想與哲學的“反思”。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朱書緣)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