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涵養城鎮化助推經濟社會發展引擎
集中做好城鎮化建設的基礎性緊迫性工作
新型城鎮化建設千頭萬緒,科學涵養城鎮化這一引擎,充分發揮其帶動作用,必須“牽住牛鼻子”,找准著力點,這樣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在現階段要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積極推進農民工市民化和棚戶區改造。
現在我國有2.6億農民工和9000萬棚戶區居民,農民工問題和棚戶區問題是城鄉二元和城市二元結構的突出症結所在,是城鎮化過程中急需解決的問題,同時也是城鎮化過程中可以達成共識、易於推進的問題。從區域分布看,農民工市民化問題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和大中城市等經濟較發達地區,棚戶區則主要集中在東北老工業基地等歷史包袱較重的城市和地區,兼有這兩項任務的地區較少,實施起來並行不悖,因此農民工市民化和棚戶區改造理應成為城鎮化工作的重中之重。
制定科學、權威的城鎮化中長期發展規劃。目前我國隻有一部有關城鎮體系的發展規劃,還缺乏一部全局性、系統性、權威性的城鎮化發展規劃來指導、規范各地的城鎮化行動,因此應該抓緊制定國家層面的新型城鎮化總體規劃,對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如何發展、東中西部城鎮化如何協調、中央地方政策行動如何匹配、綠色低碳型城鎮化如何構建等重大問題進行頂層設計,為城鎮化發展指明正確的方向,避免走彎路。
進一步深化體制改革,加快機制體制創新。城鎮化的發展需要一系列公共政策的創新驅動,戶籍制度改革要去利益化,逐步消除附加其上的各種福利,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土地制度改革要保護農民基本權益,有利於保護耕地,保証糧食安全,實現土地使用集約高效﹔住房制度改革要以解決城鎮中低收入群體和農民工保障性住房為重點,建立多元化供應體系﹔財稅體系改革要增加公共服務支出,減少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資金供給模式﹔優化行政區劃設置,探索市鎮體制改革,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管理和社會管理能力。
加強對新型城鎮化的闡釋,避免各種問題和誤區的干擾。要將人口城鎮化擺在首要位置,避免“化地不化人”﹔要尊重人民群眾的權利和意願,避免“被城鎮化”﹔要將城鎮化建立在滿足普通群眾需要的基礎之上,避免“貴族化”傾向﹔要增強城鎮化的產業支撐,避免“大躍進”沖動,杜絕出現“鬼城”現象﹔要增強城鎮化規劃的科學性、權威性,避免“建了拆、拆了建”,造成資源浪費﹔要因地制宜,增強城鎮化的地方適應性和環境友好性,避免“兵營式”城鎮化﹔要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避免“城市看海”、“垃圾圍城”等城市病的發生。(作者系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