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經濟社會

張佔斌:涵養城鎮化助推經濟社會發展引擎

2013年10月22日08:45   來源:遼寧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原標題:涵養城鎮化助推經濟社會發展引擎

  認真處理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干關系

  我們現在所講的城鎮化是新型城鎮化,“新”是與“舊”相對而言的,“舊”的城鎮化發展模式將注意力過多地放在土地開發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城市建成區面積擴大了4倍,而城鎮人口隻增加了1.6倍。 2000年-2010年,城鎮建成區面積增長61.6%,其中城市建成區面積增長了78.5%,但同期城鎮人口隻增長了46.1%。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著“半城鎮化”、“被城鎮化”、城鎮化“大躍進”等諸多弊端,媒體和輿論對這些問題都有強烈的批評。

  新型城鎮化就要克服這些弊端,將關注點轉移到“人”本身,其本質就是從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需要和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構建以人為核心、以質量為關鍵、以改革為動力的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城鎮化是一個系統工程,在“廢舊立新”的實踐探索過程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原則,正確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關系。

  速度和質量的關系。城鎮化的穩步推進需要一定的發展速度,但最關鍵的是要穩步提升發展質量。 “六五”到“八五”期間,我國城鎮化率大體在年均0.5-0.9之間,平均0.64﹔“九五”到“十一五”期間,城鎮化率大體在年均1.3-1.5之間,平均1.39。最近的15年,城鎮化率明顯提速,比前15年快了1倍,累積了很多問題。現在看,未來每年城鎮化率不宜過高,保持在1%左右可能比較好,有利於提高城鎮化的質量。如果到2050年戶籍城鎮化率達到峰值70%-75%,真正解決農民工市民化問題,我們就真正開創了又一個偉業。

  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城鎮化的健康發展需要“有形的手”和“無形的手”相互配合,政府要積極發揮規劃引導作用,使城鎮化始終不偏離正確的發展方向。目前,國家發展改革委正牽頭研究起草我國2011年-2020年城鎮化健康發展規劃,有望在今年末由國務院正式頒布。把規劃制定好,對於城鎮化健康發展意義重大。同時更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性作用,提高城鎮化過程中的資源配置效率。在城鎮化建設中,政府要努力打破壟斷,積極激活民間資本,多採取購買公共服務的方式,發揮市場主體的重要作用。

  土地和人口的關系。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其他資源必須圍繞“人的城鎮化”聚集組合在一起。隻有真正把“人”的需求放在優先地位,才能夠使城鎮化在政治上和道德上立得住,城鎮化的路子才能走得正。要改變土地城鎮化長期快於人口城鎮化的局面,也就是說要改變熱衷於蓋樓、建新城的土地城鎮化現象,在人口城鎮化方面採取實實在在的政策和措施。在堅決維護農民基本權益的基礎上,不斷克服土地財政帶來的不利影響,堅持土地利用的集約節約。

  中央和地方關系。城鎮化既要有中央全局性、戰略性謀劃,也要有地方區域性、操作性措施。要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方面的積極性,就必須從各地的實際情況出發,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其中最關鍵的是在財稅分配制度上做好妥善安排,使地方財力和事權相匹配,既保証中央的權威也尊重地方的發展權。因此,下一步需要在推動城鎮化的發展中,加快財稅體制改革,建立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體制,構建地方稅體系。

  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關系。城鎮化要積極推進,也要避免出現遍地開花、無序發展的亂象,要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依據,以大城市為依托,以中小城市為重點,以城市群為主要發展形態,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堅持因地制宜、重點推進,建立健康有序的城鎮體系。在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要特別注重研究如何重組和轉移特大城市部分過度集中功能,使農村富余勞動力在大中小城市有序流動、均衡分布。

(責編:朱書緣、謝磊)


相關專題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熱帖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