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甚至失敗的時期是:大革命失敗(1927年“4?12政變”“7?15事變”,第五次反“圍剿”失敗,1958—1960年“大躍進”運動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十年“文化大革命”運動。
總結我們黨堅持群眾路線做的好的經驗,以1935年1月遵義會議到1956年9月八大黨堅持群眾路線為例,有許多值得學習、發揚的寶貴經驗,對當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加強執政黨建設都有重要的啟示。
從遵義會議到八大,是我們黨92年來一段極其重要的發展時期,也是中共黨史的黃金時期。這個時期是黨的群眾路線在理論上成熟並系統化、在實踐上全面貫徹並取得巨大成就的時期。這個時期正因為黨的群眾路線的成熟和成功,使我們的事業發展一個勝利接著一個勝利。
黨的群眾路線的形成和成熟在理論層面上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黨的群眾路線同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方法論有機地統一起來
毛澤東在1937年7月、8月先后在抗日軍政大學作了《實踐論》《矛盾論》兩個重要演講,這是兩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哲學巨著。把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辯証唯物論中國化、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新成果,極大地幫助我黨一大批同志學會馬克思主義哲學,懂得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從根本上提高全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如果抱著教條主義的經驗主義的態度,必然輕視群眾,脫離群眾,違背和損害群眾的利益,同黨的群眾路線背道而馳。隻有從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辯証法的高度,從思想方法論的高度,深刻認識教條主義、經驗主義的危害性,才能正確認識和執行好黨的群眾路線。
毛澤東1943年6月1日為中央起草的《關於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的決定,就是以《實踐論》《矛盾論》為指導,正確闡述領導方法兩大問題:一是一般和個別相結合,二是領導和群眾相結合。毛澤東的《關於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是把黨的思想路線同黨的群眾路線有機結合的范例,也可以說是具備成熟的理論形態的一篇黨的群眾路線經典著作,寓意深刻。
(二)把黨的群眾路線貫串於黨的政治路線、組織路線和軍事路線之中
經歷了黨幼年時期的“兩次勝利,兩次失敗”的痛苦磨煉,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奠基在陝北后,首先集中巨大精力,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深刻闡述黨的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路線、組織路線和軍事路線。黨和毛澤東經過14年來革命兩次起落,對群眾觀點、群眾路線的認識有了切膚之痛。從1935年冬到1940年春,毛澤東以驚人的毅力,投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思考和理論創新中。可以說,毛澤東把黨的群眾路線作為一根紅線,貫串在確立起來的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路線、組織路線和軍事路線之中,使之成為實現黨的馬克思主義路線的根本工作路線。
黨的新民主主義政治路線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表述中最新體現黨的群眾路線的亮點,就是“人民大眾”。徹底拋棄了王明等人主張的“人民小眾”“關門主義”的錯誤。
黨的組織路線最重要的內容之一是堅持公道正派、任人唯賢的干部政策。具體要求:“無限忠心、聯系群眾,有獨立工作能力,遵守紀律”。(《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9頁)可見,聯系群眾是四個要求之一。組織路線最重要的內容之二,是堅持民主集中制作為黨的根本組織原則。民主集中制是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集中起來,堅持下去”的群眾路線完全相一致的。
黨的軍事路線是建設一支聽黨指揮、服務人民、英勇善戰的革命軍隊,實行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強調“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兵民是勝利之本。毛澤東軍事思想為人民群眾所掌握,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
(三)黨的群眾路線體現了黨的性質和根本宗旨
我們黨是工人階級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不是其他任何階級的政黨而是工人階級政黨﹔不是工人階級一般的群眾團體,而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奮斗的政黨。因此,體現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最准確、最貼切就是黨的群眾路線。黨是為人民的利益而存在而奮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