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新東
頂層設計的第二步:科學定位、轉變職能
思想認識一旦能夠統一到願意自覺減少政府的資源權和干預權,應該說,就有了付之行動的一個重要基礎。但是光說而不練是不行的。因此,頂層設計接下來的第二步就是科學合理地界定政府職能。這實際上也是我們一直在說、一直在做的事情,即轉變政府職能。
從理論來說,政府職能定位問題實質上就是政府和市場孰輕孰重、孰強孰弱的問題,而這已經成了人們治理經濟的永恆性課題。這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其關鍵就在於如何把握好一個“度”。一般地,從微觀角度來說,政府管不了也管不好由一個個分散主體決策的經濟行為,隻有“看不見的手”反而能加以自動調節﹔從宏觀角度來說,市場由於其分散性與復雜性所決定,個體難以或者甚至無法自動從總量即宏觀的角度予以調節,這就決定必須動用“看得見的手”,即政府干預。正是這兩手的適度運用,微觀層面的資源配置不僅高效而且簡約,宏觀層面的資源配置得以公平與均衡。問題在於,政府之手總是會不由自主地插手到微觀層面,而違背其存在的初衷,從而添亂。而市場之手又總是會如脫缰的野馬毫無駕馭,無限放任的結果就是供求失衡,從而引發經濟危機。因此,隻有科學合理地界定政府與市場各自的職能邊界,特別是明確政府職能,才能相安無事、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從歷史來說,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就十分注意研究解決政府職能定位的問題,特別是政府與企業的關系問題。回顧一段經典歷史文獻中的真知灼見是非常有價值的。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針對過去及當時國家對企業統得過多過死的問題,已經十分深刻而鮮明地指出“沒有觸及賦予企業自主權這個要害問題,也就不能跳出原有的框框。”進而強調“按照政企職責分開、簡政放權的原則進行改革,是搞活企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迫切需要。”並為此在緊接著的闡述中具體規定了政府機構管理經濟的主要職能。說實話,我們既應為此而自豪,因為差不多三十年前,我們就已經認識到、提出來、並付之行動了﹔我們又應為此而慚愧,因為同樣將近三十年過去了,雖不能說完全沒有破題或者進步,但至少問題依然存在、個別甚至十分頑固。
從現實來說,我們黨對政府職能定位問題的理論探索和具體實踐從來沒有停止過,而且可以十分肯定的是我們今后還將不斷探索完善下去。同時,根據多年來的實踐經驗,對於政府職能定位也已形成相對一致的共識。黨的十八大報告就對政府職能作了十分精辟的最新概括,即“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不禁讓人拍案叫好!再一細想,更覺確實如此。如果政府能干好這三條,不僅可以很好地解決好長期困擾我們的政府職能“越位、缺位和錯位”等問題,而且已經相當不容易。因此,政府何苦再攬那些干不好、干了也費力不討好的事呢?果如此,人民有福、國家有福、政府自身亦有福。
![]() | ![]() |
相關專題 |
· 《中國發展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