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紀念毛澤東誕辰120周年】

李久林:毛澤東關於亞非拉的戰略思想

2013年10月09日15:05   

二、交朋友的重點放在亞非拉

在20世紀50年代前期,中國實行“一邊倒”戰略,交朋友的重點是社會主義國家。50年代后期,中國交朋友的重點逐步轉向亞非拉新獨立的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亞非拉國家逐步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毛澤東首先看到了這支政治力量在世界格局中的重大作用。當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陣營仍然對新中國實施包圍與封鎖政策,蘇聯的大黨大國主義逐步抬頭,中蘇在一些重大問題上產生了分歧。毛澤東認為,中國與廣大亞非拉國家“是站在一條戰線上的”,﹝4﹞(p403)並多次提出“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各國人民要聯合起來”。﹝4﹞(p511)因此,加強中國與廣大亞非拉國家的團結與合作,逐步成為新中國對外戰略的重中之重。毛澤東在同印度尼西亞總統蘇加諾談話時說:“你認為我們做工作,交朋友,重點應該放在什麼地方?我認為,應該放在三大洲,那就是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另外還有大半個歐洲。”﹝4﹞(p269)新中國對外戰略的重點逐步由社會主義國家轉向亞非拉國家。

首先,大力發展與亞洲國家的關系,努力使亞洲國家成為中國真正可靠的朋友。在發展與亞洲國家的關系中,優先發展與周邊國家的關系。1949年10月6日,朝鮮與新中國建立外交關系,成為亞洲第一個與新中國建交的國家。隨后,蒙古、越南與新中國建立外交關系。新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承認越南民主共和國並與之建交的國家。爭取周邊非社會主義國家的承認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一個重要戰略。1950年4月1日,新中國與印度建立外交關系,印度成為非社會主義國家中第一個與新中國建交的國家。隨后新中國與印度尼西亞、緬甸、巴基斯坦、尼泊爾、阿富汗、柬埔寨、敘利亞、也門等國建立了外交關系。之后,中國積極發展與這些國家的關系。1954年10月,印度總理尼赫魯訪問中國,這是第一個非社會主義國家的政府首腦訪問新中國,毛澤東對這次訪問極為重視,同尼赫魯舉行了三次會談。1955年4月,中國和印度尼西亞簽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尼西亞共和國關於雙重國籍問題的條約》,解決了印度尼西亞200多萬華僑的雙重國籍問題。1956年9~10月間,蘇加諾訪問中國,毛澤東親自到機場迎接並多次會見了他,中國和印度尼西亞的關系得到了很大發展。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領導人進行了互訪,周邊國家大都成為新中國的友好鄰邦。日本、泰國、菲律賓長期追隨美國,它們不承認新中國,甚至還反對新中國。即使是對這樣的國家,毛澤東也主張採取諒解的態度,多做工作。他本人多次親自會見日本朋友,促使中日兩國民間外交關系獲得了巨大發展。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國際形勢的變化,日本、泰國、菲律賓三國在20世紀70年代都與中國實現了關系正常化。中國還與亞洲鄰國簽訂了一系列經濟、貿易、交通、文化等合作協定和協議,向這些國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使中國與這些國家在各個領域的友好合作關系不斷擴大和發展。

在發展與周邊國家睦鄰友好關系的同時,中國還加強與亞洲其他國家的關系。20世紀50年代,伊拉克、敘利亞與新中國建立外交關系,1971年,伊朗、土耳其與新中國建立外交關系。1974年,馬來西亞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成為東盟中第一個與中國實現關系正常化的國家。1975年10月,中國與孟加拉國建立外交關系。科威特、黎巴嫩、約旦、阿曼是阿拉伯國家,中國一貫支持阿拉伯國家以及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收復失地、恢復民族權力的立場使它們對中國的好感不斷增加,於70年代紛紛與新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對於沒有與中國建交的國家,中國採取了區別對待、努力爭取的方針。新加坡承認一個中國原則並與中國發展了實質關系,盡管沒有與中國建交,但1976年5月新加坡總理李光耀訪問中國時,受到毛澤東的接見。對於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巴林、卡塔爾等未與中國建交的國家,中國也採取了耐心等待、積極推動的策略,逐步發展關系。

其次,大力發展與非洲新獨立國家的關系是中國對外戰略的一個重點。1953年,埃及共和國成立,由於受到美國的嚴重干擾,埃及在與新中國的建交問題上猶豫不決,新中國的方針是不必勉強,多做工作。經過努力,1956年5月30日,新中國和埃及正式建立了外交關系。埃及成為非洲和阿拉伯國家中第一個與新中國建交的國家。新中國與非洲國家的關系取得了重要突破。20世紀60年代以后,非洲民族解放運動高漲,僅1960年,非洲就有17個國家取得獨立,這一年被稱為“非洲年”。1961~1968年,非洲又有15個國家獲得了獨立。至1968年,非洲有42個國家獨立。新中國大力支持非洲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大部分非洲國家獨立后就與新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隨著中國與非洲國家關系的加強,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來和陳毅先后訪問了亞非14個國家即埃及、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斯、加納、馬裡、幾內亞、蘇丹、埃塞俄比亞、索馬裡、緬甸、巴基斯坦、錫蘭和阿爾巴尼亞。。這次訪問是中國與亞非國家發展友好關系的一個重要裡程碑。周恩來在訪問過程中提出了中國同阿拉伯國家和非洲國家相互關系的五項原則和中國對外援助的“八項原則”,后來,“八項原則”成為指導中國對外援助、特別是對非援助的指導方針,大大加強了阿拉伯和非洲國家與中國的關系。

再次,大力發展與拉丁美洲國家的關系。在加強與亞非國家關系的同時,中國不斷加強與拉丁美洲國家的關系。拉丁美洲與中國相距遙遠,雙方不夠了解,而美國更視拉丁美洲為其“后院”,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對拉丁美洲國家進行嚴格控制。因此,雖然拉丁美洲國家有同新中國發展關系的願望,但卻未與新中國建立外交關系。新中國對拉丁美洲的基本戰略方針是積極開展民間外交,爭取建立友好聯系,逐步走向建交。1960年以前,沒有一個拉丁美洲國家與新中國建交。對此,毛澤東指出:隻要“巴西和其他拉丁美洲國家願意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我們一律歡迎。不建立外交關系,做生意也好。不做生意,一般往來也好”。﹝4﹞(p338)為了推動中國和拉丁美洲國家的關系,毛澤東親自出面做工作,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盡管拉丁美洲國家來華訪問的大多是非官方代表團,但毛澤東仍抽出時間接見他們。據不完全統計,從新中國成立到毛澤東去世,他至少55次接見了拉丁美洲來華的民間代表團和個人,給拉丁美洲朋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毛澤東曾多次親切地說:“我們見到三個地方的朋友最親,就是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同你們見面,我們就感到平等。”﹝3﹞(p295)毛澤東還強調中國和拉丁美洲有許多共同點:“首先,要求獨立這一點是相同的,不僅你們有獨立問題,我們也有”,“其次,我們的經濟都不發達。要求發展經濟的願望,在你們那裡是迫切的,在我們這裡也是迫切的。所有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國家的共同歷史任務,就是爭取民族獨立,發展民族經濟和民族文化。”﹝4﹞(p338)在毛澤東國際戰略思想的指引下,中國與拉丁美洲國家的關系在70年代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1969年以前,拉丁美洲國家中與新中國建交的國家隻有古巴,從1970年到1977年,有11個拉丁美洲國家與新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

為了實施“交朋友的重點放在亞非拉”,中國不僅堅決支持第三世界國家和人民爭取民族獨立,而且也積極支持他們發展民族經濟,鞏固民族獨立。毛澤東認為,中國要加強與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幫助第三世界國家發展民族經濟,他說:“所有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國家的共同歷史任務,就是爭取民族獨立,發展民族經濟和發展民族文化。”﹝4﹞(p338)他還認為,我們一定不能忘記第三世界的窮朋友,是他們把中國抬進聯合國的。參見《毛澤東傳(1949~1976)》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1364頁。據此,中國根據自身情況和第三世界國家的要求與條件,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不斷加強與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並提供援助。1954年以前,新中國主要援助朝鮮、越南等周邊國家。1955年以后,新中國援助的國家開始面向廣大亞非拉民族獨立國家。1964~1977年是中國對外援助的高峰期,援助金額比1950~1963年增長了近5倍。在此期間,中國與非洲國家的經濟技術合作發展尤為迅速,20世紀60年代,中國先后與13個非洲國家簽訂了經濟技術合作協定﹔70年代,中國又同31個國家簽訂了同類協定。自1963年起,中國還向50多個第三世界國家派出了醫療隊,累計派出醫務人員1萬多名。﹝8﹞毛澤東還親自拍板援建“坦贊鐵路”,成為中非友誼的象征。

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堅決支持第三世界國家和人民維護民族獨立、振興本國經濟、建設國家的努力。中國對第三世界國家的援助和支持是極為真誠的,許多第三世界國家都得到過中國政府和人民的支持。據不完全統計,在毛澤東有生之年,中國先后同70多個第三世界國家簽訂了關於中國提供經濟援助的協議,表現了崇高的國際主義精神。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