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

(學者訪談)

顧海良:馬克思經濟學研究的10個問題

——訪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顧海良教授

人民網記者  於春暉

2013年09月29日08:1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記者:按我的理解,這4個問題主要涉及馬克思經濟學的對象、結構和形成、發展階段等方面。

  顧海良:你說得對。五是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發展問題。1843年馬克思開始經濟學研究時,對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多有質疑。1845年到1846年間,隨著唯物史觀的創立,馬克思就由勞動價值論的質疑者轉變為接受者,到1857年進一步由勞動價值論的接受者轉變為革命者,實現了古典經濟學勞動價值論的革命。馬克思的這一轉變歷時15年,這15年是他一生科學研究的黃金時期。理解這一系列轉變的內涵,對於理解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與唯物史觀的內在聯系,把握馬克思經濟學發展的理論基石,厘清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在當代的新發展等問題,都具有重要意義。

  六是剩余價值論和資本主義經濟運行方式的關系問題。剩余價值論是馬克思科學研究的兩個偉大發現之一,也是理解和發展馬克思經濟學、推進中國經濟學創新的基點。不存在沒有剩余價值論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如關於經濟危機理論,在《資本論》中多次論及,在第一卷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的論述中,闡明了資本積累的危機機理﹔在第二卷剩余價值實現的論述中,闡明了社會資本實現比例失調的危機過程﹔在第三卷剩余價值過剩的論述中,闡明了利潤率下降的危機趨勢。與剩余價值積累、實現及其趨勢相聯系、相結合的危機理論,對剖析當代國際壟斷資本主義危機具有重要啟示。

  記者:這兩個問題是馬克思經濟學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論問題。

  顧海良:是的。下面兩個問題是馬克思經濟學研究中文本方面的問題。七是怎樣評價馬克思經濟學手稿問題。馬克思《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和《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是以《政治經濟學批判》為題、按照“六冊計劃”撰寫的經濟學手稿。這兩部手稿歷來被稱作《資本論》第一稿和第二稿,但這顯然是不准確的。這兩部手稿包含了馬克思對《資本論》之外的更為廣泛的經濟學問題的思考,也包含了超越經濟學視界的探索,實際上是“未知的馬克思理論探索”的“實驗記錄”和“檔案”。

  八是對《資本論》第一卷德文第一版、第二版和法文版的研究問題。我們現在讀到的《資本論》第一卷中文版是根據德文第四版翻譯的。如果對《資本論》第一卷德文第一版、第二版、第四版和法文版做一些比較研究,就不僅能感受到《資本論》所體現的與時俱進的精神,也能搞清《資本論》第一卷中一些有爭論的問題的真實含義。

  記者:這幾年學術界關於這兩個問題的研究已有所進展,這也是馬克思經濟學研究深化的突出體現。

  顧海良:還有兩個涉及晚年馬克思和晚年恩格斯的問題。九是19世紀70年代以后馬克思的“民族學筆記”和“歷史學筆記”以及一系列書信手稿的研究問題。如果說“民族學筆記”研究東方社會問題,或者說前資本主義如何向資本主義或后資本主義過渡問題,那麼“歷史學筆記”著重研究的就是西方國家當初是怎麼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這兩個筆記反映的馬克思晚年經濟學研究的兩個熱點問題,內在地統一於“世界歷史”這一主題。

  十是怎樣評價恩格斯對《資本論》第二卷、第三卷所做的編輯以及補充說明的意義。沒有恩格斯,我們不可能讀到《資本論》第二卷和第三卷。但對於《資本論》第二卷和第三卷,恩格斯確實也不像他自己所講的“僅僅改動了馬克思自己也會改動的地方”,而是做了不少整理和修改,甚至是一些重要的調整和完善。我們應該從馬克思經濟學的本義、從恩格斯對馬克思經濟學的發展這兩個方面,全面地評價恩格斯對《資本論》這兩卷進行編輯的貢獻。

  《 人民日報 》( 2013年09月29日 05 版)

上一頁
(責編:朱書緣、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