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從人民幣國際化中尋求增長的新動力。目前的世界經濟貨幣體系格局裡,中國人民幣處在一個非常尷尬的處境中,而且承受著各主權國家國際貨幣競爭造成國家利益的巨大損失。一是鑄幣收益和結算等損失。2012年中國貨物進出口貿易總額38670億美元,以少於美國僅150億美元,居世界第二位。服務進出口總額4710億美元,是全球服務貿易第三大國。2012年中國實際吸收使用外資金額1117億美元,規模僅次於美國,排全球第二位,而中國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達772億美元,排全球第三位。這樣一個貿易和投資規模中,假定需要10%的流通中貨幣周轉,其中如果有一半由人民幣形式結算和支付,則人民幣鑄幣利益就在2263億美元,折現價人民幣近14000億元之巨,考慮人民幣升值因素,規模就更大。這幾乎是沒有得到鑄幣利益。二是貨幣戰中,人民幣處在被動挨打的境地,損失巨大。由於美元、日元、歐元和英鎊是國際貨幣,通過向全世界濫發貨幣,不僅獲得向全球發行的鑄幣收益,而且為了平衡貿易,增強其出口競爭力,並在其經濟不景氣時,向全球貨幣體系注水,從而在自己較低物價水平格局下,將通貨膨脹壓力轉嫁給其他國家,如中國在內的非國際貨幣和貨幣國際化程度低的國家,轉移和獲取這些國家的財富。從1994年匯率改革,到2012年人民幣升值,外匯儲備資產貶值損失就高達25000億元人民幣左右。三是向世界發行貨幣的國家在向世界資金市場借債時,由於具備本幣直接結算和發行權作為基礎,融資成本很低﹔而且,這些國家可以用向世界貨幣體系注水的辦法,合理地賴掉對中國等債權國的一部分債務,變成本國的國家淨利益。中國由於人民幣是非國際性貨幣,沒有這種低成本融資優勢,也抵御和抗衡不了其他國際性貨幣的這種注水性蠶食。四是世界貨幣發行國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往往左右中國等非國際貨幣國家的經濟形勢及其財政和貨幣政策。比如,美國為了拉動增長,可以將量化寬鬆發行貨幣的負作用,轉嫁給全世界,特別是貿易和投資額很大的中國﹔而中國為了保增長,量化寬鬆導致國內被動發行的貨幣就隻能在本國經濟體系內運行,通脹后果隻能轉嫁給國內,使得消費物價和房價暴漲﹔同時在國際上,包括中美關於協調貨幣政策的談判中,還有苦說不出。
因此,我認為,在估計和設計防范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各類風險的同時,需要允許一些小的可承受的風險和代價,來換取人民幣國際化帶來的巨大利益,避免人民幣國際化採取守勢和慢勢造成更大的損失。需要指出的是,支撐美國經濟動力和抗衡經濟衰退的三大要素:一是高科技,二是有活力的體制,三是向全世界發行其具有國際結算支付儲備地位的美元。我估算,如果人民幣國際化,由於發行利益、結算交易融資等成本降低、抗衡貶值損失、宏觀經濟政策話語主動等,所帶來的國民經濟支撐增長和托起衰退的速度,在1個百分點左右。
我覺得,尋求經濟新增長極的著眼點在於:微觀供給創造層面,鼓勵創業和發展小微企業,增加就業,從政府主導的經濟動力,轉向調動全體人民普遍的小微創業和充分就業的活力和動力﹔從改善微觀供給的方式,增加中等收入人群,降低失業率,減少因失業而貧困的人口比例,在促進人民富裕的基礎上,積極地改善居民佔國民收入分配的比例,良性地擴大居民消費需求,平衡投資與消費的關系,真正轉向消費主導拉動的經濟增長。對外開放方面,仍然是以改善國內出口供給結構、質量和水平的思路,去適應和競爭國際市場,培育國民經濟增長的出口和投資等支撐能力。而從國際貨幣領域看,各國國民經濟損失和收益的經驗和教訓告訴我們,應當將人民幣國際化看成是避免巨額損失、爭取全球利益的手段,使之形成抵御經濟衰退和支撐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如果將上述幾個方面的新增長動力點看准和把握好,中國經濟再以8%左右的速度增長15年,完全有可能。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
相關專題 |
· 周天勇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