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等一等”人民
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非凡成就。2012年中國GDP為8.3萬億美元,達到美國GDP的52.4%,首次超過其一半,已接近歐洲德法英三國總和﹔人均GDP達到了6629美元,在全球排名第86位。比GDP增長更快的是財政收入的逐年增加,2012年全年財政收入11.7萬億元,同比增長12.8%,低於上年24.8%的增速,但這一數字仍然遠高於GDP增速。同時,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過去30多年,普通居民收入的增幅低於國家財政收入及企業利潤的增幅,工資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逐年下降,造成了“國富而民窮”的怪現象。而這裡所講的“國富”不是國家真正的富有,而是我們的GDP、財政收入快速增長,但是我們的勞動工資和公民福利的增長速度卻遠遠落后於GDP和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有關數據顯示,2005-2012年間,我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復合增速13%,而同期全國財政收入復合增速高達21.9%。不可思議的是,居民收入佔比不高,但要繳納的社保金卻高得嚇人,清華大學教授白重恩研究發現,中國五項社會保險的法定繳費之和,已達工資水平的40%,有些地區接近50%,中國社保繳費在181個國家中排名第一,是北歐五國的3倍,是G7國家的2.8倍,是東亞鄰國的4.6倍。這樣的社保機制,是嚴重的二次盤剝。
中國現行體制行政成本很高,中國佔世界19%的總人口,供養著佔世界近半的公務員隊伍,而行政公務支出比例佔全部政府支出的比例高達38%左右。財政疏於監管也是重要原因,2012年各級財政部門在同級國庫開設的賬戶一萬多個,而在商業銀行開設的賬戶多達17萬多個,財政賬戶混亂讓央行驚呼難以監管。而日本行政公務開支僅佔全部預算大約2.5%,美國在15%左右。相比之下,政府在民生支出方面顯得比較“小心”,2009年,醫療、教育、社保就業三項支出僅佔全國財政收入14.9%。而在美國,這一比例卻為61%。非洲不少國家實現了免費教育和免費醫療,肯尼亞等國還為所有中小學生免費提供營養午餐、免費住宿。埃塞俄比亞是世界上最窮的10個國家之一,但他們早就做到了從小學到大學一路免費,連教材都由政府免費提供。
聯合國副秘書長麗卡貝說,中國富不等於中國人富,中國仍有1.5億人生活在極度貧困中,3億人無法得到干淨的飲用水,2.3億外來工得不到應有的醫療和社保。如果說過去我們是想方設法“集財於國”,那現在就應該千方百計“散財於民”,讓改革發展成果惠及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全面提升整個國家的福利水平。一個成熟、高效、有公信力的政府,在制訂政策時首先考慮的就是不能與民爭利。收入分配改革必須深入推進,國家應盡快出台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有計劃有步驟地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調整的核心就是要促進民富。必須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保持居民收入增長不低於GDP增長速度,勞動報酬增長與勞動生產率同步,堅決遏制資本主導收入而非勞動主導收入的不良現象。政府預算收入增長速度應控制在一個合理的、可持續的水平上。同時,進一步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各級財政應該加大對社保、教育、醫療等民生領域的投入,在財政支出上讓利於民,完善轉移支付制度,進一步調整財政支出結構,促進基本公共服務發展。還要減稅,特別是降低企業稅負,從而減輕轉嫁到民眾頭上的商品成本,間接地讓老百姓的收入增多。通過稅收和公共支出雙向發力,盡快改善我國財稅的再分配功能,真正體現出再分配過程中更加注重公平和更加關注民生的要求。總之,要解決好國與民之間的利益分配,必須通過民主的方式,討論清楚如何收錢、如何管錢、如何花錢的問題,舍此,別無妙法。
我們希望國家富強,但不希望國富民窮、國強民弱,更不希望形象工程斗富,民生工程哭窮。
曾有一支考察隊在神秘的原始森林考察,請了當地的印第安人作向導,每次連續行進幾天以后,這位向導都會要求隊伍停下來休息一下,他說,我們走得太快了,靈魂跟不上,要停下來,等一等靈魂。這個故事發人深省。溫家寶同志在2007年“兩會”的答記者會上曾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一個艦隊決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個航行最快的船隻,而是那個最慢的船隻”。看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發展,不能隻看最好的地方,還應看最差的地方。2013年8月,李克強總理到甘肅調研,提出“減貧是衡量發展的重要標志”。所以我們看發展,不僅要解決發展依靠什麼,發展為了什麼,還要搞清楚發展是什麼。經濟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希克斯-卡爾多”過程:首先是要有“希克斯改進”,即先讓國家總體的財富多起來,然后,再轉到“卡爾多補償”階段,實現共同富裕。小平同志在設計中國改革時,也清晰地提出了“兩步走”的戰略思路:第一步是讓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第二步,是先富帶后富。這些經典思想彰顯的都是同一個道理。中國這場沒有終點的馬拉鬆競賽,還將無限期地延續下去,我們要為跑在最前面的喝彩加油,但我們千萬不要忘記落在后面的那些群體,千萬不能讓他們被這個時代所忽略。
作者單位:安徽省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