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劉秀萍:《資本論》著述原貌的文獻學還原

劉秀萍

2013年08月27日09:49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資本論》著述原貌的文獻學還原

《資本論》結構的變遷

但是,上述情形絕不意味著,《資本論》文獻是一堆散亂而無邏輯聯系和思想深度的文字材料。相反,如果按照時間順序悉心研究這些手稿,就會發現馬克思艱辛探索的軌跡、復雜的思想內涵和深刻的邏輯論証。

《資本論》所要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2頁)但問題的關鍵在於,它們從來都不是顯性地擺在研究者面前的實體性存在,而是一個非常復雜而又不斷變化的結構。如何准確、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揭示這一結構及其變動過程,馬克思可以說費盡心思,《資本論》理論結構的形成過程,實際就是他的這種探索的忠實記錄。

早在1844年,開始將自己的研究由對社會的“副本”批判轉向“原本”批判的馬克思,在研讀古典經濟學和社會主義著述的基礎上,最初產生了創作兩卷本著作《政治和國民經濟學批判》的計劃,並且還與出版商簽定了合同。這是《資本論》結構最早的設想,但這一計劃沒有實現。1851年他又計劃寫三本書,一是批判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理論,二是批判空想社會主義,三是論述政治經濟學史,也沒有實現。在“1857-1858年手稿”中,馬克思擬定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為五個分篇:“(1)一般的抽象的規定,因此它們或多或少屬於一切社會形式,不過是在上面所闡述的意義上。(2)形成資產階級社會內部結構並且成為基本階級的依據的范疇。資本、雇佣勞動、土地所有制。它們的相互關系。城市和鄉村。三大社會階級。它們之間的交換。流通。信用事業(私人的)。(3)資產階級社會在國家形式上的概括。就它本身來考察。‘非生產’階級。稅。國債。公共信用。人口。殖民地。向國外移民。(4)生產的國際關系。國際分工。國際交換。輸出和輸入。匯率。(5)世界市場和危機。”(《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33頁)

隨后在1859年《〈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又將理論結構修改為六冊計劃:“我考察資產階級經濟制度是按照以下的順序:資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勞動﹔國家、對外貿易、世界市場。在前三項下,我研究現代資產階級社會分成的三大階級的經濟生活條件﹔其他三項的相互聯系是一目了然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頁)

在“1861-1863年手稿”中,馬克思再次將以前擬定的理論體系加以改變,即九項內容:“(1)導言:商品,貨幣。(2)貨幣轉化為資本。(3)絕對剩余價值:(a)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b)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c)絕對剩余價值﹔(d)爭取正常工作日的斗爭﹔(e)同一時間的工作日。剩余價值額和剩余價值率。(4)相對剩余價值:(a)簡單協作﹔(b)分工﹔(c)機器等等。(5)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的結合。雇佣勞動和剩余價值的比例。勞動對資本的形式上的隸屬和實際上的隸屬。資本的生產性。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6)剩余價值再轉化為資本。原始積累。威克菲爾德的殖民學說。(7)生產過程的結果。(8)剩余價值理論。(9)關於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的理論。”

后來的《資本論》就是按照“1861-1863年手稿”中制定的架構而展開的。馬克思將其手稿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理論部分”,另一部分是“理論史部分”或“歷史批判部分”,計劃分開出版。他在《資本論》第1卷德文第1版序言中概括為三卷四冊:“這部著作的第二卷將探討流通過程(第二冊)和總過程的各種形式(第三冊),第三卷即最后一卷(第四冊)將探討理論史。”(同上書,第84頁)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按照這個體系將原稿第二冊整理改編為《資本論》第2卷,題名為《資本的流通過程》﹔將原稿第三冊整理改編為《資本論》第3卷,題名為《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最終,《資本論》的全部體系共分四卷結構,前三卷是關於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部分,后一卷是關於政治經濟學學說史部分。

以上呈現出的敘述框架由兩卷本著作-三本書計劃-五個分篇-六冊計劃-九項內容-兩大部分-三卷四冊結構-四卷內容的曲折變遷,浸透了一個思想巨匠整整40年殫精竭慮的探索。在過去的《資本論》研究中,論者的關注點主要集中於對其成型、定稿部分(即恩格斯整理的三卷本)的思想觀點的概括和掌握,而現在豐富的文獻材料的刊布必然要求我們將這種研究轉向思想史的探究、轉向對馬克思曲折的探索歷程背后理論視野和思想嬗變的理解和分析,這必將大大拓展、深化《資本論》研究的視角和復雜性。(作者單位:北京交通大學人文學院)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姜萍萍、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