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吳建民:沒有人和,中國走不到舞台中心

——中國與世界系列談之二

資深外交官,外交學院原院長 吳建民

2013年08月21日09:17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沒有人和,中國走不到舞台中心

今天的世界跟舊世界比起來,有四大不同。

第一,聯合國憲章承認了主權平等。這一點很了不起。1945年聯合國成立以后,成員國隻有50個,現在有193個,沒有主權平等這個原則,世界不會有這麼大的變化。當然,我們要看到聯合國憲章寫的主權平等和事實上的主權平等,還有很長的距離。但是在這麼重要的文件上,肯定了主權平等,應當說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奮斗的一個成果。

第二,世界已從MAD進入了MED。MAD是“相互確保摧毀”,過去冷戰時期,美蘇等國都發展了很多核武器,一打大家就完蛋﹔MED是“經濟上相互依存”。現在有些人把中美關系比作當年蘇美關系,美國駐中國原大使芮效儉就反對。他說,你看看美蘇關系最好的時候貿易有多少?40來億美元,現在中美貿易有多少?5000多億美元。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中美之間有很多的共同利益,而蘇美之間,對抗卻是主要的,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

第三,出現了一個以規則為基礎的全球貿易體系。世界貿易組織就是這樣的組織,這個貿易體系太重要了,有了這個體系,規矩是大家定的,規則制定過程當中,每個國家都有一票,大家都有否決權,協商一致才能達成共識。這種規則使貿易在全球范圍內有序地進行。對中國來講,有了這個體系,我們就可以買到我們所需要的,賣出我們的產品。沒有這樣一個體系行嗎?不行。我們國家在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中,需要的鋼鐵、鐵礦石大部分要靠進口。中國人當然首先要解決吃飯問題,政府一再強調18億畝耕地是紅線不能突破,但我們仔細想一想,中國人吃飯光靠18億畝耕地夠嗎?不夠呀。我們去年進口了近6000萬噸大豆,800萬噸食用植物油,加在一起意味著中國增加了6億畝耕地。沒有全球貿易體系,中國人的生活改善不了,它對中國是有利的。

第四,全球化生產的四大要素“商品、資本、人才、技術”在全球流動。這對中國很有利。改革開放以后,我們要引進各種人才、技術、資金,你得引得進來呀。現在一批發展中國家崛起,靠的就是這樣一種全球化體系。我認為中國人應當感恩於世界的變化,沒有世界的變化中國不可能發展。當然,這個變化是全世界人民包括中國人民奮斗的結果。

中國現在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是什麼因素推動的?大家可能講改革開放政策,對不對?對,但是你想,單是改革開放政策行嗎?不夠。當年的洋務運動,中國何嘗不想開放?洋務派那一批人也都是有見地的人啊。他們也派人留洋學習。但問題是,那時的世界沒有變,是一個舊世界。我認為光是改革開放政策,中國不可能發展,還要有天時、地利、人和。三個因素綜合作用下,中國走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大家想一想,我們起來革命就是高唱國際歌,國際歌是要把舊世界打個落花流水,以舊世界為敵。去年12月,習近平主席會見外國專家在中國的代表,說我們的事業是與世界合作共贏的事業。你看,一個是落花流水,一個是合作共贏。顯然,天時就是世界變了。

第二個因素是地利。現在全世界一個大變化就是亞洲崛起。亞洲崛起拉動國際關系的重心,從大西洋向太平洋轉移。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姜萍萍、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