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第四節 中國式養老的出路
主編 鄒東濤
2013年08月13日15:08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3.機構養老

目前,我國的養老機構主要分為兩類:公辦養老機構和民辦養老機構。公辦養老機構享受國家為其確定的事業編制和財政經費額度,入住率接近100%,常常存在一床難求的現象。甚至在一些原本接收“三無”老人、“五保”老人等弱勢群體的公辦養老院,因“物美價廉”而成為“特權老人”爭相搶奪的“蛋糕”。據媒體報道,眼下通過找關系、打招呼“插隊”入住公辦養老院已是業內心照不宣的“潛規則” 。

與之相照,民營養老機構則由於投資回報率低,民間資本進入的意願和熱情不高,現有數量僅佔全國養老服務機構總數的10%(劉曉梅,2012)。再加上民營養老機構收入來源隻能依靠入院費,被迫推行市場化價格,這使得經濟拮據的老人有養老需求而不得入門。總的來看,目前民營養老機構面臨著融資難、人員少以及公私地位不平等三方面的發展困境(見專欄7)。

民營養老機構面臨的發展困境

當前,部分社會資本已進入養老產業。但從投入產出的角度看,效果並不理想,多數民辦養老機構處於微利甚至虧損的狀態。問題主要來自三方面:融資難、人員少以及公私地位不平等。這使得更多的民間資本望而卻步。

融資難是民營養老機構遇到的最大問題。除從銀行等傳統金融渠道融資困難外,養老機構由於其微利性也很難從小額貸款等途徑獲得融資。專業從業人員,尤其是護理員的嚴重短缺,也制約了其專業性的提高。而公私地位的不平等是民營養老機構反映較多的問題。公辦養老機構是政府直接創辦的,土地、資金、人員、工資、業務指導都有保障,基本不存在經營風險。相形之下,民營養老機構存在著成本較高、硬件落后、多頭管理等經營困境。

無論是從理論上講還是就實踐出發,在社會養老體系中,機構養老都發揮著支撐作用,而具有“托底”功能的公辦養老院更是重中之重。針對公辦養老院出現的高端化、特權化傾向,我們可借鑒保障房理念,建設朴素實用的“普惠型”公辦養老院。這一能擴大機構養老的“托底”容量,二來也能避免豪華設施誘人走“終南捷徑”。對於民辦養老機構所面臨的困境,需要政府轉變認識,更加重視民辦養老機構的作用,營造有利於公辦養老機構和民辦養老機構平等發展的法律環境、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譬如,政府可對公益性的民辦養老機構予以財政補貼,改革金融制度,提升融資水平等。

值得說明的是,在養老問題上,我們還應當注意發掘、發揚儒家傳統孝道文化的合理部分。在儒家看來,離棄老人是不孝的,會遭受恥笑和譴責。這種道德規范至今仍在約束著國人的行為。客觀地說,盡管“孝”是傳統農業社會的贍養觀念,但仍不失為一種優良傳統。畢竟,老年人不僅需要物質、資金方面的支持,也需要親情溫暖。但隨著社會經濟條件的變遷,家庭的養老功能也在弱化,主要是隨著中青年一代工作生活各方面的壓力增大,對老人養老也逐步呈現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無奈。鑒於此,我們對“孝”的理解也要與時俱進。

一言以蔽之,中國的老齡化是在未富先老、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歷史欠賬較多、城鄉與區域發展不平衡、家庭養老功能弱化的形勢下發生的,可謂“雄關漫道真如鐵”。基於此背景,中國的養老問題絕非某一方所能全部包攬,而需要政府、企業、市場和個人“四個肩膀”來共擔,需多方參與、通力合作。

從趨勢來看,社會化是中國未來養老服務的必由之路,產業化是其現實途徑,而專業化則是提高養老服務水平的基本保証。但這一切,皆有賴於充分發揮政府的保障和引導作用。既要有著眼於宏觀的“頂層設計”,也要有具體的政策“抓手”。同時也要注重城鄉、區域的協調發展,加大對農村和中西部地區的政策支持力度,注意養老的公平性,適當平衡養老資源。誠如是,中國式養老方能脫困制勝,中國經濟才能健康可持續發展。

(責編:實習生、謝磊)

相關專題
· 理論書庫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