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第三節  民間借貸危機倒逼金融體制改革
鄒東濤
2013年08月13日14:17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民間借貸危機的爆發,為我們敲響了警鐘。我們所關注的,不能僅僅停留在危機的表面,更需要我們用睿智的眼光,發掘出危機背后所隱藏的真相——金融體制存在問題。

一、導火索:貨幣政策的不一致性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民間借貸的問題,由來已久,而引爆這場來勢凶猛的民間借貸危機的導火索,則是金融危機后貨幣政策的不一致性。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后,國際市場哀鴻遍野,不少國家經濟增長停滯甚至倒退,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對國內經濟的沖擊,刺激國內經濟的復蘇,央行實施了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這對促進我國經濟盡早走出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繼續保持經濟平穩增長起到了關鍵作用,但是也因此帶來了流動性泛濫的問題。截至2010年末,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廣義貨幣(M2)余額已經高達72.58萬億,國內生產總值(GDP)40.32萬億,超發貨幣達32萬億。

當時,為抵御金融危機而實施的寬鬆貨幣政策,一度讓企業家獲得銀行前所未有的青睞。據溫州信泰集團董事長胡福林的好友、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的回憶,2009年春節的時候,到胡福林家中拜年的溫州各銀行行長絡繹不絕,幾乎踏破了門檻,“那時大家都求著他去貸款”。在大量信貸資金的支持下,不少企業除了拓展原有業務外,還大舉擴張,進入光伏、LED等其他產業,或者投資越來越熱的房地產業。

所有這看似美好的一切在2011年戛然而止。面對全國性的經濟過熱和資產價格泡沫,政府的貨幣政策驟然緊縮,一年之內,央行連續12次上調存款准備金率至歷史最高點,5次加息,銀行的信貸規模急劇收縮。一方面,在溫州,不少企業的資金鏈運轉方式是:銀行貸款——從民間借入高息資金還銀行貸款——從銀行續貸還民間借貸。在貨幣政策驟然緊縮的情況下,利用民間借貸資金作為短期周轉的企業無法從銀行續貸,從而使民間臨時性的借貸成為了銀行貸款的代替,導致部分企業和個人陷入危機。另一方面,銀行在收回流動性的同時,造成了嚴重的信貸資金不均衡。在存款准備金率一再提高、信貸額度不斷縮緊的情況下,銀行自然會針對重點大客戶(主要是國有企業)發放貸款,以控制風險,保証收益,使得原本融資難的中小企業更難以從銀行得到資金。當銀行門檻過高,大量中小企業得不到貸款時,不少中小企業被迫轉向民間借貸。一邊是不斷緊縮的貨幣政策,一邊是對資金極度飢渴的中小企業,使得民間借貸利率一路水漲船高,到后來甚至引發大量資金的投機性行為,導致危機。

而緊縮的貨幣政策,也讓眾多參與房地產投資的企業和個人“很受傷”。截至2011年末,建設銀行房地產開發類貸款余額4191.60億元,增幅僅0.61%,比上年增加6.50億元,新增額度創近年最低﹔工商銀行房地產貸款同比減少73.06億元,下降約1.4%﹔農業銀行房地產貸款余額3743.79億元,比上年減少452.59億元。在銀行減少對房地產業資金支持的同時,不少購房者在國家針對房地產市場實行調控時對樓市也採取了觀望態度,房地產開發商和炒房者手中的房產難以出手,資金無法回籠。而此前有大量的民間資金通過民間借貸進入房地產市場,房地產市場資金鏈的斷裂進一步加劇了危機的爆發程度。

(責編:實習生、謝磊)

相關專題
· 理論書庫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