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走向明天的三峽文化
2013年07月29日09:37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原標題:走向明天的三峽文化

李禹階 1953年5月生,重慶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教授,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省部級學術技術帶頭人。長期從事中國思想文化史、區域歷史研究。現任重慶市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三峽文化與社會發展研究院”院長、省部級重點學科“專門史”帶頭人。兼任中國歷史學會理事、中國社會史學會副會長、重慶歷史學會副會長、重慶儒學研究會名譽會長等。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兩項,省部級人文社科基金重大、重點、一般項目13項。獲得省部級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及教學成果一、二、三等獎14項。

三峽風光 資料圖片

三峽風光 資料圖片

三峽風光 資料圖片

自古以來,長江流域就是我國古代文明的搖籃,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之一。據考古材料與文獻記載,位於長江中上游的三峽地區,則是長江文明與我國南方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正是在這一地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三峽文化。

什麼是三峽文化

三峽文化正是在這麼一種地理空間和生態環境中形成的地域性文化,是獨有的大河流域走廊文化、神秘山水文化和鹽丹資源文化的結合體。

在我國長江中上游地區存在著一種具有悠久歷史傳承、相對穩定而又特征鮮明的地域文化形態,這就是三峽文化。三峽文化是在區域特殊的地理、生態環境與人文氛圍中孕育、發展起來的。三峽西起重慶,東止宜昌,北傍大巴山脈,南抵武陵山與大婁山,96%以上都是丘陵和山地。三峽地貌富有特色,以奉節為界,奉節東以高山急峽為特點,奉節西以低山谷嶺為特征。作為連接長江流域上下游的咽喉要道,三峽是串接長江下游吳越文化、中游荊楚文化、上游巴蜀文化的人文走廊、信息交流渠道和物流通道,溝通了中國東部、中部與西部的民族、文化與物流,是中國東西部人類文化與信息交通的走廊要道。峽江兩岸雲遮霧罩,煙雲朦朧的奇麗山水,鬼斧神工的地理奇觀,雄、壯、險、奇的天然美景,又形成富有人文色彩的三峽百裡畫廊,構成三峽山水文化的奇幻性、神秘性、浪漫性特征。三峽盛產的鹽、丹資源,是古代社會重要的經濟資源,人們往往以之為中心,形成富有鹽丹資源文化特點的三峽文化與社會生活特色。由於山高峽急、嶺峻谷深,造成交通不便,當地民眾生存條件艱辛,性格耿直剽悍。三峽文化正是在這麼一種地理空間和生態環境中形成的地域性文化,是獨有的大河流域走廊文化、神秘山水文化和鹽丹資源文化的結合體。

從商周時期的巴族開始,三峽文化就在巴、楚、蜀等文化的交融中開始形成。自兩千多年前秦滅巴、蜀、楚,中原文化的融入,使三峽文化發展到新的階段,並在歷史發展中綿延不絕。明清以來,幾次由東向西的大規模移民,使三峽地區的民眾在人口、習俗、風尚、思想觀念上均發生了重要變化,其文化內涵也在不斷發展。近代以來,三峽文化在與西方文化和國內其他區域文化的碰撞、交融中增加了許多新的因素,其內涵更加豐富多彩。但是幾千年來,由於獨特生態環境的影響,三峽文化中的基本文化內涵一直保持下來,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化主線與傳統。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