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保障作為一種理想,歷史非常悠久,但是作為一種法定的制度,作為政府的社會責任和公民所享受的權利,只是近百年來的事。(王國艷,2003)
社會保障雖然是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即社會化大生產)的產物,但它不能由經濟過程自發形成,隻能由經濟之外的社會因素促成。因而,通常人們把它當作一種社會制度看待。然而,作為經濟系統外生變量的社會保障制度一旦建立,便開始內化,成為內生變量,它不僅是具有保障功能的社會制度,而且是具有發展功能的經濟制度。(梁君林,2001)它不僅對社會具有安全網、穩定器的功能,還對經濟發展具有加速器、推動器的功能﹔它不僅受制於經濟發展水平,而且又能推動經濟的增長,促進經濟的發展。(劉俊霞,2001)
一, 社會保障與市場經濟發展的關系
1,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社會保障的發展水平
綜觀世界各國的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保障的發展水平(包括其實施范圍、體系結構與保障標准等)雖然也受政治環境、人口結構、社會傳統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但最終是由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所決定的,正是經濟發展水平與經濟發展階段的不同,才使各國之間的社會保障水平表現出高低懸殊的差異性。(蘭德剛 馬生勇,2002)
2,社會保障是市場經濟的柱石
在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市場機制雖然能使經濟效率得到提高,卻可能隱藏著更多、更大的風險,如貧困、失業、貧富差距擴大化等,均可能使一些社會成員陷入生活困境,進而造成嚴重的社會后果。因此,市場體制不會自動消除貧困問題,也無法化解階層分化帶來的不斷激化的社會矛盾。西方發達國家的市場經濟發展實踐表明,離開了社會保障體系的潤滑和維系,市場經濟就可能走向價值規律的極端,自由競爭將結下難以下咽的苦果,整個社會經濟秩序可能陷入極度不協調狀態。(鄭功成,2000)
3,社會保障的經濟職能
隨著工業化、市場化、社會化的發展,經濟學家對社會保障功能的肯定也有一個從簡單到復雜的認識過程,這直接導致了社會保障制度安排的出發點已由解決勞資糾紛、緩和勞資矛盾逐步轉向構筑市場經濟中的一個功能體系。也就是說,經濟學家將社會福利保障政策視為經濟政策的一個組成部分,社會保障的功能就由社會功能轉變為經濟功能,成為促進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
(1)社會保障制度是保障人們的基本生存狀態的一種經濟社會制度,保障了人們的基本生存,社會就等於有了“安全網”和“減震器”。(穆懷中,2003)
(2)社會保障通過對勞動者的保障促進國民經濟增長。根據現代經濟增長理論,勞動力要素是影響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通過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的保障,勞動者就不會因意外事件陷入貧困交加的境地,相反,通過社會保障還可以實現對勞動者的經濟生活保障、勞動保護和技能培訓,進一步提高勞動者的素質。(蘭德剛 馬生勇,2002)
(3)社會保障構成市場經濟運行中宏觀調控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濟的調節功能。在西方國家,社會保障的積累與給付被譽為與所得稅和農產品支持制度相提並論的,對經濟周期具有自動調節功能的“內在穩定器”。(梁君林,2001)國家對社會福利領域的干預有助於增加消費傾向,實現宏觀經濟的均衡。其作用機理是,一般而言,社會保障收入在經濟蕭條時期增加緩慢,而支出增加迅速﹔在經濟繁榮時期,社會保障支出增加緩慢,收入增加迅速,這樣,社會保障收入的一快一慢運動就會自發地作用於社會總需求,從而具有調節和緩和經濟波動穩定器的作用。(李珍 劉子蘭,2004)龐大的養老基金被廣泛運用,在財政投融資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客觀上已經成為這些國家調節投融資的一大支柱。(郭士征,1994)
國民所得再分配的功能。社會保障是一種再分配手段,通過對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公民、暫時或永久喪失勞動能力或勞動機會的公民支付救濟金、傷殘撫恤金和失業金等,在社會成員之間轉移支付,從而降低收入差別的程度,防止貧富懸殊的出現,減少市場經濟負效應的不利影響。(劉俊霞,2001)
啟動消費的功能。社會保障具有明顯的共濟性和收入分配的轉移性,有利於調節收入差距,從而均衡不同時期和不同消費者間的消費需求。由於高收入者會將增加的收入更多地用於儲蓄,低收入者則將增加的收入更多地用於消費,故縮小收入差距有利於使儲蓄與消費保持適當比例,從而具有啟動消費的功能。(鄧蘭,2001)
二,社會保障對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特殊意義
社會保障影響社會有效需求。目前,社會有效需求對中國經濟增長起到越來越大的影響作用。由於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面對來自於市場經濟的不斷增大的生活風險,強化了居民的儲蓄心理和儲蓄傾向。從這個意義上講,社會保障已經成為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梁鴻,2001)
國企改革的外部條件。現代企業制度對社會保障制度有以下內在要求:能保証企業利潤最大化的目標﹔有助於建立企業破產機制﹔社會保障負擔應由企業平等承擔﹔企業對其職工的任用應有充分的自主權﹔企業對其職工的保障責任應該是有限的。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尚不能適應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意義十分重大。(李鈞鵬,2001)
促進勞動力市場形成和推動城鎮化進程。勞動力市場是我國發育最為遲緩的一個市場,其突出特點是供求錯位,國有企業冗員多,卻難以向其他企業和行業轉移。建立開放的、一體化的勞動力市場,關鍵並不在於資金的短缺,而在於打破制度上的“壁壘”,建立覆蓋面廣泛的社會保障制度。我國傳統的社會保障制度從根本上制約了城鎮化的發展,農民基本上沒有社會保障或者保障程度很低,也難以向城鎮流動。隻有突破社會保障這道制度“屏障”,才能徹底消除農民對土地的依賴性,真正使城鎮化發展起來。(李鈞鵬,2001)
有利於結構調整,產業升級。首先,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利於勞動力就業結構的調整。另一方面,社會保障基金為經濟結構調整提供一筆穩定的資金來源。從長遠看,社會保障對產業結構調整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社會保障制度的普遍推行,可以帶動很多相關產業特別是第三產業的發展。(王國艷,2003﹔王智慧2002,王夢茹,19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