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馬宏偉 張怡恬 於春暉
嘉賓: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 賈康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 王鬆奇
中共河北省任丘市委書記 姜東勝
截至今年9月底,我國外匯儲備超過1.4萬億美元,居世界第一位﹔截至今年6月底,我國銀行存貸款差額超過11萬億元。與之相伴,固定資產投資增幅居高不下,住房等資產價格一路上漲。流動性過剩——這個在一兩年之前還讓人感到陌生的字眼,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門話題。與此同時,新農村建設面臨巨大資金缺口,科教興國戰略遭遇資金瓶頸,中小企業貸款難尚未根本緩解,社會保障資金依然捉襟見肘……對現實中的這一矛盾現象應該如何認識?怎樣才能把中央精神落到實處,把發展的積極性、充裕的資金、寶貴的資源更多引導到加強經濟社會薄弱環節上來?圍繞這些問題,記者同有關專家和地方領導干部進行了對話。
在以宏觀調控緩解流動性過剩方面應拓寬思路,既重總量調控,又重結構調整,因為——
流動性過剩不等於“錢多得用不了”
主持人:有人認為,流動性過剩就是可用資金過剩。請問賈康所長,這種理解是否正確?
賈康:認為流動性過剩就是可用資金過剩,進而引申為“錢多得用不了”,這是一個誤區。其實,流動性過剩只是對國民經濟中銀根總體偏鬆的一種描述,是從供需總量角度作出的一種判斷,並不簡單地等於“錢多得用不了”。事實上,由於資本的逐利性,經濟社會發展中仍然存在很多缺乏資金的部門和領域。所以,當前宏觀調控要著力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其中也包括以發行特別國債在內的多項政策手段來對沖流動性。但這主要是從總量角度考慮的需求管理。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還必須考慮結構問題,實施適當的供給管理,注重通過優化結構來增加有效供給。換句話說,就是要把可用的資金重點投入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和短線領域,以增加經濟社會急需的產品和服務,從而促進總供需平衡。
主持人:您認為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和短線領域主要有哪些?
賈康:從實現結構優化進而促進總供需平衡的角度看,目前有幾個領域亟須資金投入:首先,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二元經濟體,為解決好“三農”問題,需要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業產業化、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以及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面對新農村建設的艱巨任務,我們的錢不是多了,而是遠遠不夠。其次,我國區域發展差距近些年來有所擴大,亟須加強統籌協調,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這也需要數量巨大的財力支持。第三,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與民生密切相關的一系列公共產品和服務亟須增加供給,如實行義務教育全面免費,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保護生態、治理污染以及改善城鄉人居環境等。這些方面需要大量的資金,現在可用的錢隻嫌其少,不嫌其多。第四,為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支持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性技術研究,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以及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必須在加快科技體制改革的同時,大力增加科技投入。這些領域資金投入不足的狀況如果不能得到改變,將難以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主持人:所以,在以宏觀調控緩解流動性過剩方面應拓寬思路,既重總量調控,又重結構調整。
賈康:是的。緩解流動性過剩的一個重要原則是,在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的同時,針對市場缺陷和市場發育不足,以優化結構的供給管理配合總量角度的需求管理,發揮宏觀調控有保有壓、統籌協調、著眼全局、追求綜合效益和長遠發展的作用。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優化支出結構,用好用活政府資金,吸引帶動民間資金和社會財力,把各方面發展的積極性、可動員的資金和寶貴的資源引導到加強經濟社會薄弱環節上來。同時,實施從緊的貨幣政策,嚴格控制貨幣信貸總量和投放節奏。這是緩解流動性過剩、盡可能平穩拉長高速增長期的關鍵,也是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實現科學發展的關鍵。
|